為法而來 以法相會
1塔的神妙



紫竹林精舍以《妙法蓮華經》作為主修經典,精舍不但在入口處立有經典裡提到的常不輕菩薩,也設有多寶佛塔,大家在此就能見到多寶佛。
 
〈見寶塔品〉在《法華經》第十一品。〈見寶塔品〉的「見」有兩種意思,一同「現」字,「顯現」之意,當時多寶佛塔從地涌出,顯現於大眾面前;二為「目睹」之意,佛陀講說《法華經》時,在場眾人都目睹寶塔上升空中。(1)
 
多寶如來沒成佛之前,曾發大願,未來有佛出世講說《法華經》時,他會乘著願力,涌現寶塔,現於虛空,給予支持,用以證明《法華經》不可思議的境界。因此當佛陀講述《法華經》時,寶塔就像泉水般從地上涌現,立於空中,成就了〈見寶塔品〉極為殊勝且戲劇化的神妙畫面。
 
此外,《法華經》的〈方便品〉也提示我們,即使是幼童「堆土成塔」,亦有成佛功德,因而對世間起塔供養的風氣,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寺廟因此造設多寶塔來供養《法華經》或多寶佛。
 
塔的功用 各有不同
什麼叫「塔」?就是「塔婆」。一般來說,往下挖的叫「地宮」;往上堆的就叫「塔」。在台灣,大家印象中的塔,大多是納骨塔,數萬個骨灰罈放在裡面;或是燈塔、塔台,指引船隻和飛機。
 
但其實塔有很多種類型,最主要是功能不同。智者大師在《妙法蓮華經文句》解說「塔」:「梵言『塔婆』或『偷婆』,此翻『方墳』,亦言『靈廟』,又言『支提』,無骨身者也。此塔既有全身不散。則不稱支提。《阿含》明四支徵,謂生處、得道、轉法輪、入滅四處起塔。」(2) 佛寺一般會建較高的建築來供養,就成為了「塔」,其中以佛陀的「舍利塔」最多。也有供養經典,或類似博物館般的塔,供奉佛像、金像、經書、典章等佛教文物,也都是「塔」。
 
鎮山之寶
「寶塔」一詞,依唐窺基(632-682)《妙法蓮華經玄贊》所釋:「佛體所居名塔,眾珍所成名寶塔,以寶成故名寶塔。或塔如前,寶謂多寶,多寶佛之塔。或多寶、及塔二名俱舉。故名寶塔。」(3)
 
在紫竹林精舍,也有寶塔—多寶佛塔!遠遠在國道一號高速公路就可以看到,那是用來供養的。塔上面一定有「塔剎」,就在塔頂的避雷針底下,設有一座「五輪塔」。五輪涵蓋天地,五輪在中國是「金、木、水、火、土」;印度則是「地、水、火、風、空」。
 
在西藏或是其他佛教比較發達的地方,就常以五輪塔鎮山頭。紫竹林精舍的多寶佛塔也有此意涵,而在香光山的大殿封頂上,就是標準的五輪塔,是鎮山之寶。
 
相較於現在的寶殿供養佛菩薩、供養天王,穿流不息的人潮去寶殿上香,大家可能覺得如今的寶塔相形之下僅是觀賞作用。其實,塔除了供養佛菩薩,也用來供養法寶,有時也有鎮山之用。早期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就是先蓋塔,再蓋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正前方的中央位置,即是寶塔,可以說,早期的塔,是遠比大雄寶殿更具重要性。

 

 

(1)《法華義疏》卷9〈見寶塔品11〉:「言『見寶塔品』者,凡有二義:一者、據事而言,寶塔從地涌出,大眾見,因事立名。二者、寶塔涌現,顯法身無生滅、方便有生滅,欲令大眾因此悟解,故稱見寶塔。」(《大正藏》冊34,第1721號,頁588中26-下1。)
 
(2)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8〈釋見寶塔品〉:「梵言塔婆,或偷婆,此翻方墳,亦言靈廟。又言支提,無骨身者也。此塔既有全身不散,則不稱支提。《阿含》明四支徵,謂生處、得道、轉法輪、入滅四處起塔,今之寶塔是先佛入滅支徵。」(《大正藏》冊34,第1718號,頁112下20-24。)
 
(3)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8〈見寶塔品〉:「佛體所居名塔,眾珍所成名寶塔,以寶成故名寶塔。或塔如前,寶謂多寶,多寶佛之塔。或多寶及塔二名俱舉,故名寶塔。」(《大正藏》冊34,第1723號,頁811中10-12。)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