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下) —佛學研讀班
實現「佛化人生」和「佛化家庭」



學生在佛學研讀班中清楚明白地學到,將佛教概念反映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學習佛教的學術知識更重要,「佛化人生」和「佛化家庭」才是目標。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佛法才能變得真實。同時,將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學生才能真正瞭解佛教。藉由瞭解學生寫的作文,聽聽他們的說法,我們更能明白學習佛教與過著佛教生活之間的辯證關係。藉由每週的作文作業和期末考,以及畢業典禮的致詞,學生學習用自身經驗驗證佛教的基本概念。假如「人間佛教」的目標是淨化人心,在地球上打造一片淨土,那麼,佛學研讀班在台灣實現佛化家庭方面,便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戒律的核心教義,也是所有佛教傳統和儒家傳統所堅持的原則。課本和課堂上的教學都著重於道德和個人修養,因此編寫教科書和教授佛學研讀班的尼僧也受過同樣的訓練。如我們所看到,李炳南主辦的佛學講座、懺雲主辦的齋戒學會,以及香光尼眾佛學院的課程,都同樣注重道德與宗教修行的實踐,和佛教知識並列其重要性。
 
不過,也許有人會問,佛教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否就是為了改善個人家庭和工作。綜觀漫長的歷史,佛教之所以吸引在家人,是因為其深奧的哲理和修行體系。天台宗、華嚴宗和律宗的在家信眾當中,也有人成為知名的論述者;禪宗或虔誠的淨土宗也不乏造詣高深或虔誠的在家信眾。我懷疑佛學研讀班是否能培養出這樣的佛教徒,或者這是否是研讀班的目標。
 
正如我所說,在研究這些課本時,可以看出一個特點,也就是編輯者在傳播佛教知識時,是採用無宗派和普遍性的方針,同時注重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法。雖然有提到唯識、禪和淨土,但未提到天台、華嚴或密宗等其他中國宗派,甚至律宗本身也未提及。她們似乎深思熟慮過,決定不要著重於專宗的傳統。這樣的方針,反映出來的是悟因決定不強調「清規」,而將重點放在《四分律》,講課時避開「迷信或燃身」的主題,編撰的課本內容在她的指導下,也不會提到這點。無宗派的教學是以歸本溯源的方式來呈現。香光尼僧團的佛學研讀班所教授的佛教類型,從兩個觀點來看,可視為是佛教的基本教義:首先,她們是有意為學生介紹「原始佛教」,同時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教概念。第二,佛學研讀班是為各行各業的人開辦,學生來自各種背景,也代表普遍台灣社會的情況。因此,這是為所有人設計的「根本」佛教。也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三級課本的編輯決定不著重專在名相的解析,而以更容易接觸的方式呈現佛教。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