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下) —佛學研讀班
自己栽培自己



雖然佛學班課程包含知識、宗教、生活和服務四大領域的主題,悟因在上面的開示中,偏向著重於後兩者,這是為了防止將學術知識和個人修持分離。如同香光尼眾佛學院的培訓,佛學研讀班也企圖提供一個全面的佛教教育,這確實是一個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在課程規畫上也注重實用性,會依不同類型的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佛學研讀班希望能吸引各行各業的人來參加,不只是知識份子或曾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此,一開始語言就分國語、台語上課,參加台語班的學生多數是少上學堂的阿嬤,她們對學習佛教也非常有興趣。台語班也提供寫字課程,讓阿嬤學習識字的同時,也能學到佛教的基本教義。問阿嬤為什麼要來上課時,她們通常會回答,因為女兒或媳婦來上過佛學研讀班後,變得更加體貼溫柔,所以她們也跟著來上課。佛教教育有改變個性的效果(簡秀治 1995, p.129)。
 
在佛學研讀班裡,比傳授教理和教史更重要的,無庸置疑地就是幫助學生找回內心的平靜,藉由心靈和德行的改變,塑造正面的人生觀。這是悟因在開學和畢結業典禮的開示中不斷強調的。在開示中,她經常引用例子,以下是她最喜歡引用的範例。悟因曾受一位居士之託去安慰他母親,那位母親告訴悟因,她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雖然她的孩子都有所成就,經濟也相當寬裕,但她感到非常孤單,因為孩子並未和她共住,沒有人可以陪她說話。她衣食不缺,但仍無法填補她空虛的生活。她不知道為什麼活著,只覺得自己正在等死。悟因建議她來上佛學研讀班,開始過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這位阿嬤於是來上佛學研讀班,她開始學習如何寫自己的名字,和同學們一起讀書,她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同學都會協助她。一學期過後,阿嬤改變了,她看起來更加年輕、更有活力,因為她不再自我封閉,也不自怨自艾。佛學研讀班確實提供了「自己栽培自己」的機會。
 
香光尼僧團的佛學研讀班,早在民國73年就開辦了,很多成年人,不論是小時候失學或是大學、碩士班畢業的成人,都高高興興地再背起書包上佛教學校,接受覺的教育。重新再學習,意味著:讀書不是全然為找職業、賺錢、聯考……,而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心靈,重新認識自己,這也是成人教育的主要目標。成人學習者的最大特色是學習去覺醒,那就是—不必等人來栽培,要自己栽培自己,讓生命變得更多采多姿,生命的這本書,難道不值得一讀再讀!說得更清楚!人的讀書,從事教育工作不就是從德、智、體、群、美的項度來看,個人的身與心,個人與家庭、家庭與家庭、社會與社會,無不是因緣法,緣起法的具體呈現。佛教是佛陀教育,讓佛陀的教育回到本位,不然我們要作什麼?!(釋悟因 2007a,p.10)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