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
其不孝者,豈無我乎?



 

世人常說出家人不孝父母,如果所責是不正確的,那要如何證明呢?如果是正確的,那又是怎麼來的呢?
 
一切眾生皆是父母的沉思
 
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  佛陀領著弟子,大比丘、大菩薩們,一直往南走。沒多久,佛陀突然停下來,向路邊一堆枯骨五體投地禮拜起來。實在太奇怪了!侍者阿難禁不住滿腔疑惑,趕緊的請示道 :「世尊,您是三界的導師,四生的慈父,普天下的人都恭敬您,為什麼今天您卻向一堆枯骨禮拜 ?」
 
佛陀仁慈地回答 :「阿難,你雖然是我的上座弟子又兼侍者,出家也很長一段時間了,但知道事情的層面仍然不深不廣。你不要只看到這一堆枯骨的外相,他們是我們前世的祖先、多生的父母,他們是貢獻全部生命,創造繼往開來文明的推動者,因此我要禮拜!」
 
「這些枯骨,有的是我前世的祖先,有的是我多生的父母,他們是貢獻全部生命,創造繼往開來文明的推動者,因此我要禮拜!」一堆枯骨,今天假如讓我們看到了,可能我們會覺得染上一身晦氣,頻呼衰運,自認倒楣,因此得趕緊藉吃喝或其他方法來沖沖、來平息這一次意外的遭遇。但悲智雙運,人格圓滿的佛陀,在時空的透視中,卻以當時印度最嵩高的禮儀----五體投地,禮拜已經亡故欲不知姓啥名誰的祖彌先靈,而且肯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因此視一切女人如母如姐,視一切男子如父如兄,在輪回道上相依相存,在現世的社會又是彼此互動著,相互影響,相互貢獻。這是何等崇高聖潔深邃的至孝心靈啊!面對這無盡無邊,一脈血緣的相關連,至尊的佛陀提出這樣的教導,他虔敬頂禮的身行,如實表達一切眾生----若過去、若現在、若未來,在佛陀心中的地位。真誠地回應這一脈血緣的呼喚,你認為釋氏無父嗎?
 
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梵綱經」是教導菩薩行孝的方法:「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佛陀成道不久,即宣說「梵綱經菩薩心地品菩薩戒」。菩薩戒不同於聲聞戒,聲聞戒是依佛弟子隨犯隨制的 ;而菩薩是大道心的眾生,於成佛道上孜孜矻矻的教化有情,菩薩的一切所作、所行,無不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心地戒」----是徹底的,淨化的「心」的戒律,總其戒相有十重四十八輕,論其細目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但以「孝順」一綱領攝盡無遺;不但孝順生我、育我、輔我、畜我的父母 ;也孝順生我戒身,長我法身慧命的師長、三寶。父母是血緣眷屬,而師長三寶是智慧生命承續的關係,這是孝的真正內涵。
 
「孝名為戒」----孝即是戒,為什麼孝就是戒 ?因為孝順父母師長三寶,就會想盡辦法以清淨身口意三業修供養,自然會除去「色難」,「無違」等身口意上的不順乖戾之情 ;況且源自深深感恩敬愛的至情,會使心地自然調柔、順適,不僅能養其志節、不辱父母師僧三寶,更由於出自孝順的至情,念念思親,念念化成顯揚父母師僧三寶之德於不墜。因此肯定地說,只要孝順,自然具足一切淨行。所以優婆塞戒經中說 :「受持戒矣,不能供養父母師長者得罪。」更是明白指出孝順就是持戒,故「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制是指戒法,因遵守戒法能止惡,所以名制止。在中國孝經中也說︰「孝親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同樣指出孝能止惡行善。
 
源發於孝順父母師僧三寶,而攝盡一切戒行。所以在三藏十二部教典中,我們都能俯拾到最珍貴、最崇高究竟的孝道表現----上自諸佛菩薩,下迄祖師大德,乃至平凡的佛弟子,現在且就一則高僧的故事來瞻仰佛門的孝行。
 
明心見性報親恩
 
唐朝,福州玄沙院,備宗一禪師,他的父親捕魚為生,不幸溺死水中,備法師在哀痛之餘,為報答父親的養育深思,便發願為僧。出家後修行極其刻苦,一雙草芒鞋,一件粗布僧衣,過著日中一食的生活。
 
初與福州雪峰廣福院的義存禪師同為道友,一天備法師帶著簡單的行囊,準備到處行腳參訪,剛出了山門,忽然踢到一塊石頭,皮破血流,就在那當下豁然開悟 :因此打消了下山的念頭,繼續依止義存禪師,深究心要。
 
幾年後,有一天晚上,夢見他父親前來作禮說 :「因為你出家及明心見性的功德,使我得以先到天上善道,所以特來感謝你。」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復我,欲報之恩,昊天罔極。」古來多少佛門中人,憑著一分孝思與信心----確信自我生命的提升、內在心靈的歷煉,及外在色身堅忍的毅定是有功德,而內在心靈的歷煉是仰仗參修、念佛誦經、禮懺、弘法利生,乃至一點一點地袪除私慾、惡念,這些都能福蔭自己的先祖乃至現生親友。
 
因此,從孝思開始,有種種行持的方法,如禮塔、拜山、誦經、持咒、講經、說戒,也有培福供僧、印經導善、修橋舖路、施恩濟貧……,這些身心的服務、奉獻與造福人群,無不是為顯揚親德於後世,圖報親恩於萬一。福州玄沙院備禪師,僅是這千萬孝行中的一例。但為什麼世人會說出家人不孝?是不能接受剃除須法 ?割愛辭親?未有婚嫁的家庭生活?抑或遠離家門 ?參方行腳?沒有回饋社會 ?這是誤解?還是出家人自己造成的?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今日我身上的一筋一血,那一不是父母憂思、辛勞的結晶 ?盡管說 :「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 ;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但今日我的剃法染衣,忝為僧倫,煩勞更多的人培育我、成就我,面對師長、同修、信施、家國的恩賜,反觀自己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行,又是何其不足?假如世人指責出家人是不孝,不管是誤解 ?或是謗僧 ?我只能時時深沈地省思回應----「其不孝者,豈無我乎?」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