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下)
‹ 11 › 種 熟 脫



經文「佛種從緣起」裡「緣起」兩字,就是一定要學習、修習,不斷再進步。
 
就像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尊者原以為「我這麼聰明,佛陀是我堂哥,他用功就好,他的功德給我一點點就夠了,我為什麼還要再用功?」(1) 可是當摩登伽女使用符咒,就讓阿難迷迷糊糊,進到她的閨房。後來才猛然驚覺:「我怎麼跑到這裡來,佛陀!快來救我!」(2)
 
修行不是由佛陀代替我們,也不是師父代表弟子,我們每個人都要用功,才有功力,力量才會出現。有人禪坐的第一天一直打瞌睡,第二天、第三天好一點,到第四天已經進去了,可以自己一直坐下去,第五天要出來,還覺得捨不得。
 
修行就是要這樣持續修學、練習,隨時開始,從不嫌遲。
 

開發身心裡的寶藏

修學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下種子,第二是成熟,第三是解脫。(3)佛門修行,就像培養植物,先種下種子,然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從種子長成瓜和豆,還是要具備土壤、陽光、溫度、風、水等因緣條件具足。
 
接著讓種子深入土壤,讓它開始冒芽茁壯,開始抽枝抽芽,這都需要時間,直到成熟階段,開花結果。如果將種子放在抽屜裡面,或被蟲蛀、或任其腐爛,都不可能再長出果實。
 
種子開始冒芽後,它一定產生變化!就像聽了佛法,你也會產生想法的變化,你的思惟及身口意,已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慢慢成熟。當這些種子成熟,它就開花結果,再結成種子,種子種下又抽枝萌芽,儘管外形沒有改變,內在卻一直反覆改變,最後終能解脫,達到佛的境界。
 
「種、熟、脫」是佛教的一個哲學,也是我們的人生觀。現在你手上的,不管歡喜不歡喜,這些緣就在你手上,此情此景,都在當下。
 

除了有耐心 也需要善知識指引

印順導師有個偈頌:「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以是待修習,一切佛皆成。」眾生要從有佛性,到學習成佛,都要不斷推演,這叫做「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
 
「以是待修習,一切佛皆成。」則是告訴我們,我們的身心裡面就有寶藏,但是寶藏要開發,除了要有耐心,也要有善知識指引。對於善法要貪多,不要還沒有修,就在想「善法也不究竟」,這是錯誤的!要擇善固執,不要連善都還沒有修,就認為「善」也不夠究竟,應該要「空」。那是當我們逐漸成熟,要再進步時,此時放下原來的東西,才有辦法往前走,所以要積漸成習,積漸而成,學習是累積來的。
 

誰會開悟?

以前有一位大德問:「誰會開悟?」回答是:「要想開悟的人才會開悟!」如果連開悟都不動心,怎麼會開悟呢?所以還要再努力,用功修習。
 
方便品中,闡述了許多佛法核心點,包括「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等。眾生從過去就帶來的「惑、業、苦」盤根錯節,在每件事情都能見到,但是你可以掌握的只有現前一念,生命就是在剎那間連綴起來,相續不斷。
 
佛教儘管講三世因果,同時也告訴我們:「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我們看著世間成住壞空,瞬息萬變,就像流水,我的心不跟著起伏而生出喜怒哀樂。住在世間,看著世間,同時也告訴自己:「這些都是過眼雲煙。」永遠要回到初發心,回到當下一念。
 
(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1:「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大藏經》冊19,第945 號,頁109 上19-27。)
 
(2)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1:「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呪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呪,勅文殊師利將呪往護,惡呪銷滅,提 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大正藏》冊19,第945 號,頁106 下9-18。)
 
(3)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1:「此經明佛設教元始,巧為眾生作頓、漸、不定、顯密種子,中間以頓、漸五味調伏長養而成熟之,又以頓漸五味而度脫之。並脫、並熟、並種、番番不息,大勢威猛,三世益物,具如〈信解品〉中說,與餘經異也。」(《大正藏》冊33,第1716 號,頁684 上10-15。)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