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
‹ 4 › 香光莊嚴 相輝映



佛法的「法」,就是高雄紫竹林精舍從《法華經》標示而出,高掛在大雄寶殿門口的三個字:「十如是」。
 
「十如是」是《法華經》的核心點,我們是用這十個面向,看待每一個法;同時也知道,每個眾生、每個階段,都具足這十個面向—最尊榮高貴的人具足這十項,最卑微惡劣的人也具足這十項,一切平等。
 
生命動態交織 彼此輝映
即使畜生道的癩痢狗,也有疼愛牠的主人,你所看見的卑微或尊貴,不見得是全貌,眾生的生命狀態是多元的,只有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我們又能探知多少呢?
 
即使大家先天都具足佛性,但自己長久以來的習氣,有深遠的影響力,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作為,也會改變別人對你的觀感,交織出動態多變的人際關係。
 
這是佛教裡的梵網,梵網是立體、多重的,你的光照著我,我的光映照你。有時,前一念是善的光,但後一念又因習氣使然,起了不好的念頭;有時,則是把聽講得到的善念,轉化成自己的善行,成為更大的善心,大家相互映照,善性熏習。
 
香光莊嚴 相互熏習
有人說,佛教不理塵世,其實不然。佛教用相互熏習、「香光莊嚴」的概念,來看待世間,如《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所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十如是中的外相、體質,最容易辨識,我們學佛,可以從自己的外相、體質、行為,開始轉化。我們活在爛泥巴似的五濁惡世裡,一切就在當下,一切都是助緣,香光莊嚴是相互熏習,透過教育,把內心佛性種子,下得更深一些,佛性種子就如蓮花般,從爛泥而出。
 
像番薯一樣「隨身而住」
有人去工作,天天抱怨的都是別人有問題。要轉化角度來看世間,這就是禪修、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自己先「念住」。念住何處?佛教有四念住,即隨身而住、隨受而住、隨心而住、隨法而住,先修的就是「隨身而住」。
 
台語有句話:「番薯不驚落土爛,只求子孫代代傳。」番薯就要落土爛,子孫才能代代相傳。台灣原本沒有番薯,它是從中南美洲來的舶來品,但這麼多年下來,番薯適應了這塊土地,養活很多人。
 
我們活著,就像這番薯一樣,來到某個地方,學著先安頓好自己的身心,也安頓自己的家庭和事業,把握每天安心做功課的機會,不然就可惜了這輩子得人身的良機。
 
安頓身心 就是喜歡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在動盪,你安得下來嗎?安得下來,就是喜歡自己。隨著年齡加長,該盡的責任都盡了,或許身體還有其他病痛,但是,人間還有另一片天空—菩薩道,等著你去發展,趁這時候實修,把力量轉化成為對世間有用的助力。
 
生命的梵網裡,絕非全都是冤家債主。每個人相互熏習,也不斷發展自己的習氣,我們可以用佛陀的知見,以菩提心,做為自己的知見,告訴自己,再多發出一些香氣、一些良善,讓世間大家都好過。
 
上了年紀,能留多少財產給子孫不一定,但是,一定要留智慧給後人。人的色身一定會壞,身體像拋物線,一定會落下,惟有你的智慧、經驗、親身嘗過的人生酸甜苦辣,是真的可貴。開始付出,利益世間,才是生命最完整的體驗與經驗,這是菩提心的現行。
 
第一步,就先從歡喜你自己,歡喜你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開始。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