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的前世今生
8) 關於出家這件事



彌蘭陀王問那先:「尊者為何出家作沙門呢?」
 
那先答:「我想棄除今世及後世勤苦,也就是棄除世間苦惱,不再經歷後世的苦惱,所以出家作沙門。」
 
「所有的沙門都是因為不想再有今世、後世的苦惱,所以才出家的嗎?」
 
「倒不全是這個緣故,我知道的大概可歸為四種。」
 
「哪四種?」
 
「有因為負債而出家的;有因畏懼刑罰而出家的;有因貧窮而出家的;也有因想棄滅今世與後世的苦惱而出家的。」
 
那先又說:「我是至心求道而出家的。」
 
「您真心求道也就夠了,為什麼要出家作沙門呢?」
 
那先答:「我從小就出家,深深仰慕佛、法、僧三寶。佛陀傳下許多的經論,僧團中有許多沙門都擁有高深的學問,值得我向他們學習,一切經戒都牢牢的烙印在我心中。我就是這樣,為了捨滅今世與來世的一切諸苦,所以才出家作沙門。」
 
【啟示】
為走向佛道而出家的沙門,是清淨莊嚴的。出家修行,是讓自己轉個方向來服務世間。出家有許多原因,那先舉出四種出家緣由。但是,佛門不是避難所,要先將自己之前的負債、應受的刑罰都完成後,才能考慮出家。
 
那先自小因仰慕三寶出家,在僧眾身上看到清淨莊嚴的楷範,便發願跟隨善知識學習經戒,發願至心求道。
 
佛法不只存於有字的書籍上,高明的修行人就是活潑潑的經典。那先了解這一點,他用閱讀經典的恭敬態度,虔誠謙和地跟隨善知識學習。
 

 

 
那先說:「我想棄除今世及後世勤苦,所以出家。」
 
棄除「勤苦」,是促成那先出家的重要因素。「勤」,一般是「勤勞」,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但是勤勞為什麼會苦呢?一般人汲汲於賺錢營生,勤於追逐欲望,即使精疲力竭也不停歇。人生百態,盡是種種被欲望壓迫的「勤苦」;因此「勤苦」的「勤」字,成了「憂」的意思。「勤苦」就是「憂苦」。這種「勤苦」,有時越做越錯,越做越苦。這樣的「勤苦」,不僅在這一世憂苦,還會帶到來世,受到業力的壓迫,一直苦下去。
 
如何智慧地看待勤苦呢?
 
那先說:「聽聞佛經而落淚的,都是有慈憫之心。感念世間勤苦而落淚,這個人能得到很大的福緣。」
 
聽聞佛法,體會「苦集滅道」之理,感念世間勤苦,落下觸動的眼淚,是具有大福德的人。
 
如何滅除「勤苦」呢?
 
那先說:「證得泥洹道的人,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愁、不憂,一切諸惡、勤苦,都在泥洹中消失殆盡。」
 
 
 

【啟示】

證得涅槃的人,明白老、病、死只是一個現象的過程,而心念是空性的,因而能見到「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愁、不憂」。所有的惡,所有的勤苦都會消滅。泥洹道是快樂、安穩的。
 
明白了生死煩惱緊密跟隨,輪轉不息。為了滅除勤苦,為證得泥洹道作準備,因而發心出家學道作沙門。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