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 常行不輕
6無常中需要「不輕」



有居士曾問我:「師父!什麼叫業報?受苦的人就是受現世報嗎?」
 
作為廿一世紀的佛教徒,我該如何看待我的命運?倘若日子過得不順心、 不順遂,或是常被責罵,面臨人生的低谷,覺得苦無出期,那是因為我正在接 受罪報嗎?
 
看待這些事情,需要「常不輕」。
 
常不輕菩薩教導我們:「汝等皆當作佛」,你們都可以成佛。「常不輕」 就是相信自己的佛性,有成佛的潛能,內心深處有一線光明,不斷呼喚我,告 訴我,佛性是我本具。
 
無常之中  需要「常不輕」
自身的真正價值,不是用世間的是非曲直來看待的。
 
有人抱怨:「我做這麼好,怎麼還是如此貧苦?」這就好比「我都這麼用 功了,怎麼成績還是落後?」一樣,很用功就一定考得好嗎?未必,這是世間 的無常。即使我們在無常的流水裡浮浮沉沉,你要有信念,持續做功課,讓自 己的心境清楚,看到「常不輕」。
 
「常」就是時常、長久,讓自己能夠恰到好處「常不輕」,這不容易,持 續提醒自己「不輕」,不輕視自己,這才是「自性」與「道心」。
 
台灣社會現在的嚴重問題就是「輕」,新聞中不時可見,許多人帶著輕慢、輕賤的態度,無論說話或行事,都相當主觀、不負責任。但同時社會上也 有許多人,自動自發研讀經文,持續用功走在修行這一條路上。
 
有位校長來參加我們研讀班的開學和畢業典禮,看到這麼多人孜孜不倦, 勤勉用功,讓他十分驚訝,他語重心長說:「學佛的人都這麼有自覺,大家認 真學佛,在善性循環裡,樂意分享自己的喜悅與覺知,社會就需要如此。」也 有教授說:「很多大學都招不到學生,佛學研讀班還有這麼多學生,繁忙中撥 出寶貴時間來學習,真可貴!」
 
「不輕」就是看重自己的人身
從教育下手是對的。「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就是我們內心有佛性,要 「常不輕」。所謂的「不輕」就是看重自己的人身,不辜負自己、父母、職 業、信仰,不在喝酒、風花雪月之事跟人家比上比下,只要自我觀察,今天之 我,是否比昨天之我,更加安穩自在。
 
佛法的修行是長遠的路,不是一蹴可成,除了個人的修行以外,別人都 認同你嗎?如果他人不認同,那是因為調性跟你不同,我們要調整自己配合人 家。但如果你的方向是正確的,他們就會依隨著你,跟著你走。
 
所以,常不輕菩薩告訴我們,用功之外,要有耐心。常不輕菩薩不輕視自 己,不放棄自己,因為他有「忍」字。「忍」不是把刀子插在心上,而是作為 菩薩,要行菩薩道,還要再轉一轉,學會批判自己,這是人性與佛性的直接交流,自己要好學,還要站在對方角度,讓他聽得懂,這才是「菩薩道」。
 
世間的路不是一條直線,有時候也要想一想,從小到大,父母親屬、社會 友朋,多少人呵護、照顧,接受我也包容我,幫忙解決困境。
 
人不是單獨一個人活的,所謂個人的福報,也包含了自己能夠相應、接受 世間給予的善意,不要輕易忽視這一切修行因緣。
 
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慢你等,你等皆當作佛。」心中有佛性,修行 佛道是這麼長遠的道路,哪一天才能成就呢?然而我們不都天天都像蓮花在污 泥裡面嗎?儘管世間瞬息萬變,生活是蠻難的,但無論是逆境或是順境,清楚 自己身心狀況,做功課,自我反省,懺悔過錯,這些努力將功不唐捐,一切都 可以變成自己的養分,蓮花成長的養分。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