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的根本—菩提心



以在家居士而言,受持菩薩戒,就是要發菩提心。
 
不論是追求自覺或覺他,都是向覺悟圓滿的目標邁進。因此,菩薩道可說是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歷程。這是說菩薩已經在覺悟的道上認真投入,只是功行尚未圓滿—自修尚未圓滿,利樂眾生也尚未圓滿,所以在菩薩道上,仍需要繼續發心。要發什麼心?菩薩首先要發的即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覺悟的心、佛性的心。只要把人人本具的覺心或佛性發掘出來,那麼,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我們要將這一份心發掘出來,而且從這份心來成就自己的菩薩行、菩薩心、菩薩道。菩提心即是菩薩戒的根本,它通於出家與在家。
 
為何要發菩提心?
我們修持菩薩道為何一定要發菩提心呢?因為菩提心能讓我們不斷菩薩種姓,且能斷除眾生的苦惱。《優婆塞戒經》提到:
 
善生言:「世尊!眾生云何發菩提心?」「善男子!為二事故發菩提心:
一者增長壽命;二者增長財物。復有二事:一者為不斷絕菩薩種姓;二者為斷眾生罪苦煩惱。」
 
善生問佛陀為何要發菩提心,佛陀說為了「增長壽命」和「增長財物」而發菩提心。「增長壽命」,就是尊重人身難得,能長壽便可有更多時間奉獻世間,驗證佛法,以利樂世間,增益修行的資糧。「長壽」的課題不只是人身體營養的照料,還包括醫學的改進、環境的安全等,以及自身對壽命的態度。
 
「增長財物」,財物充盈、安居樂業,使人能廣行供養、大行布施,因財利是世間共榮的基礎條件,得之社會,回歸社會,與社會共享共榮,同時增益世間的信心,這即是菩薩道的具體體現。「增長壽命」和「增長財物」這兩者皆是從自利的方面而言。
 
接著,佛陀又說發菩提心能「不斷菩薩種姓」,讓菩薩種姓在世間源源不絕。「菩薩種姓」就是指有修學菩薩的大勇心的人群,他們能為社會的表率,能帶給世間向上的信心。修學佛法,做菩薩,行菩薩行,讓十法界都能夠圓滿。而「圓滿」從那裡開始著手?就是「不斷絕菩薩種姓」—永遠有向上奮發的人們。
 
「斷眾生罪苦煩惱」,就是說發菩提心能斷除眾生的罪苦煩惱,這是關懷眾生的利他行。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當然是希望能夠斷除眾生的罪苦與煩惱,有修學以後,我們才能知道如何去除這個困擾。
 
利他的慈悲心、慈悲行
以近七十年來台灣佛教的發展而言,我深刻地感觸到,當年很多大德爭取佛法要進入教育殿堂,讓大專青年也可以學佛、聽聞佛法。這樣他自己就能夠心開意解,進而發心出家或選擇在家。出家當然是能夠更進一步地進入佛法的堂奧,而在家修學佛法,也可推廣佛法,豐富世間。
 
佛法在世間,不只是要深化,還要廣化,能既深且廣,有人發心弘傳,便能漸次去除迷信的污名,令大眾更正確地認識佛教,社會對宗教的認知與踐行便能向前跨一大步,提升社會更開放、自由、民主的層次,這不是只有點、線、面的小範圍的改變而已,而是往更開濶、立體的層面推進。如此一來,佛法才可能永續經營,而綿延於世間。
 
中華民族的大同理想是「物不必藏於已,老有所終,幼有所長,壯有所用,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由此也可看出利他的基礎,即是在於對世間的關懷、悲憫與不捨。一般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薩在世間實踐佛法,他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身、口、意在修行時,關注的不是只有自己的解脫,還要把這份悲憫擴及到自己以外的每個人。
 
關心自己的修學,也關心自己跟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考慮到他人的感受,不論是正報的世間或依報的世間,去覺知他人感受的這一份悲憫,菩薩全部將之納在覺知裡,納入於自己的修行,這就稱為「慈悲心」、「慈悲行」。
 
「法」同一味
從開始學佛,知道自己有佛性可以成佛,這是作自己本分的事。知道自己必須要成就這個本分,也成就所有眾生的本分。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來受持菩薩戒。為什麼會一定要這樣呢?菩薩要如何受持這麼多的戒律?戒法的根據除了有這一份心,以及有這一份佛性以外,要如何受持呢?
 
它的根據理論就是:「法」是同一個法味,都是在緣起法裡,是相互依存的。我們彼此的關係事實上是無法切割的,就是在同一個時空裡,也在同一個因緣裡,完全無法切割。如果從時間來看,我們所有的業行,並非今天不認昨天,明天不認今天,儘管是在講「無常」,但是它的力量是連續的,而且是不斷、不斷地連接下去。
 
依緣起法來說,一切眾生皆有恩於我,我們一直在跟其他的人、其他的眾生結緣。從整個宇宙的角度來看,眾生生存在同一個時空、因緣裡,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且是無法切割的。同時從長遠的時間來看,我們的所作所行都是有後續力的。
 
所以,要將你身旁的人都納入你的思考裡,明白我們彼此都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同在因緣法裡。我常常說:「如果下一次我仍然還回到這個人間,希望它還有佛法,希望這個世間還能夠適合人居住,還會更加增上,更加和善。」我是以這樣角度與緣起觀來看待菩提心。
 
文殊菩薩行於大迦葉尊者之前
經典中記載,有一次大迦葉尊者與文殊師利菩薩在一起,他們討論誰應該要先走在前面。
 
文殊師利菩薩就說:「哦!您是尊者,而且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當然要走在前面。」
 
大迦葉尊者說:「雖然您說得沒錯,但是您發了菩提心要悲憫眾生。所以,您應該走在前面。」
 
這就是發菩提心的殊勝所在。所以,受持菩薩戒,就是要大家生生世世發菩提心,常行菩薩道,才能成就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究竟目標。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