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紀行
11玄奘大師的取經修道之旅



玄奘大師很偉大,很多人考證,有許多讚頌,我的體會是什麼呢?
 
大家發願出家用功修行,但應該如何修行,還是必須要有經典的依據與指引。玄奘大師不辭勞苦,千里跋涉,幫我們取回經典,並致力翻譯經典,解答了修行者許多的疑惑,讓許多人少走很多彎路、錯路,是玄奘大師真正影響深遠之處。
 
佛教的教法從口傳到文本,經歷了很長遠的時間,就算取得文本,還必須加上印刷術的不斷改善,傳播才會更加速。只是文本遠在西天,為了取得,就必須穿過沙漠冰原、崇山峻嶺,適應各地不同的生活習慣,沿著人、獸留下的屍骨而行。多少險惡的環境,還得人與獸爭奪一條生路。取經、求師訪道,不曉得下一餐如何裹腹,也不知道這一晚要宿在何處。玄奘大師的這趟取經之行,就是他的修道之旅,修道之旅即是取經的過程,完全一氣地呵成。
 
這回大家來此,就清楚了什麼是沙漠型氣候—溫差如此大、雨水如此少、環境如此惡劣,玄奘大師騎著白馬去取經,白馬也要吃草,比汽車還難伺候,當我們運用現代科技來看待玄奘大師所做的事情時,很難理解這過程有多麼了不起。再者,玄奘大師到印度,他的語言能力能強到跟西域、印度的大師與國王辯論,還可折服對方。我們現在學習多少年的外語,想要跟當地的大師辯論,談何容易。參學前後十七年,回來翻譯十九年,這幾乎是顯神通了!
 
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將沿途歷史、地理、人文、社會、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一筆筆地記錄下來,記錄的範圍從現今的新疆、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印、南印、西印)乃至斯里蘭卡等地,共十萬餘言。此書共記載了一百三十八個國家的歷史、國土民情等,是研究印度歷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真實版的玄奘大師西遊記。此外,玄奘紀念館陳列的那些表、章、函,都是對唐代朝廷的奏折、文件,其文字的修養已是力透紙背,真是千古的第一人!所以,讚歎他為「民族脊梁」,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代表人物。
 
這麼一位不世出的和尚,永遠是我們的標竿,挺立在天地與民族間,它不只屬於一個民族,他是民族靈魂的召喚,也是文化的召喚。如果說任、督二脈的「通」,能保身體健康,玄奘大師則是中、印文化的「通」,絲綢之路的「通」,他翻譯三藏的偉大成就,不但體現了唐代佛教的興盛,也使佛法通暢地廣傳於漢地。佛陀的弟子何止十類,祖師大德對佛教的貢獻各有千秋,若要再寫高僧傳何止十科。而玄奘大師的貢獻,是走在取經、譯注的前面,「通」了佛教經典、漢梵文化交流、修行核心教義的每一條道路,我們才能在這條「通」的大道上再精進增上。
 
脊梁般的典範要如何讚歎呢?大雁塔入口處的玄奘大師塑像—拄著錫杖,兩眼炯炯直視前方,風鼓起了衣襬—對應著背著行囊的我們,也是兩眼炯炯,跟玄奘法師同樣的方向,直視著佛教更遙遠的未來……風簷展經讀,古道照顏色!願共勉!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