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機—悟因長老尼如是讀《六祖壇經》
禪機5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六祖壇經》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
 
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鉢,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搖。
 
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悟因長老尼如是讀】
惠能的偈頌提出來後,五祖看出他將影響未來佛教的整個命脈,就把法傳給他,同時還傳給他一件袈裟。
 
五祖說:「袈裟是信物。」又說明袈裟的源流:「達磨祖師從南印度來到中國傳法,面壁很長一段時間。後來以心傳心,將袈裟傳給慧可大師;慧可又傳給三祖僧璨大師;再傳四祖道信大師;再來就是弘忍了。」
 
五祖將袈裟交給惠能,殷殷告誡他說:「這件袈裟作為信物傳給你,要好好保管。但是,這件袈裟也是爭端的來源,擁有這件衣物,老命會像懸絲一樣,所以,你以後不要再傳了。現在,趕快離開這裡,我怕那些不懂事的人會傷害你。」
 
惠能問:「我要到哪裡去呢?哪裡可以保護我呢?」
 
五祖說:「你往南走,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惠能捧著師父給他的袈裟離開,五祖親自送他到九江的渡口。
 
五祖說:「你趕快上船離開吧!」
 
上了船以後,五祖拿起櫓槳,準備划船。
 
惠能說:「請和尚坐下,應該是由我來划槳才對。」
 
五祖說:「本來就是我度你的。」
 
惠能說:「同一個『度』字,度船也是度;得法開悟也是度。我從家鄉直奔黃梅,就是要跟師父學法,由師父領著我走過修行解脫的這一段路,所以是師父度我。今天,要離開江邊,出了江口,進入另一個階段,就應該是由我來自度了。」惠能就拿起槳開始划。
 
五祖跟他說:「就是這樣,以後的佛法要由你來推廣展開了,你好好的向前走,努力向南。但是,要記住:不要太早出來說法,還要一段醞釀的相應時機。」
 
師徒就這樣分開了。惠能離開了九江邊以後,往南走,進入另一個修道、弘法的旅程。
 
當我讀到這一段文,不禁體認到:先前惠能在寺裡做苦役,離開時,雖然心地已經開悟,但又是不同階段的艱苦的考驗。
 
惠能當時還沒有圓頂,還沒有正式受出家的戒律,他以一個在家行者的身分得到法的傳承,他還要再醞釀、再修法,除了自度,解決自己的事以外,還要解決眾生的事。
 
所以同樣一個「度」字,度自己是「度」,解決眾生的苦迫也是「度」,這是一語雙關。學佛法要從經文字中,將義理、知識,轉化成為智慧;將自己所轉化的智慧,再轉化成眾人能夠應機的法門。在這樣的「轉」的過程,含藏了多少慈悲與願力,這就叫「轉法輪」。
 
所以,我看到這一段文,非常非常的感動。五祖真的很慈悲,親自送惠能到江邊,還說:「應該由我幫你搖槳!」惠能說:「三更半夜的,由我自己划槳!」這一對師徒是無限的慈愛及無限的恭敬,恭敬的背後是「度」,所以是「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要出江口,五祖還說:「你不要太早出來弘法,要有一段醞釀期,找到相應的因緣。」「度」,也需要相應的因緣,有時候是師徒之間,有時候是法的因緣已經要轉向了!
 
我一方面感動於他們之間的對話,同時也感動於他們的精進接力。惠能儘管得度了,還是這麼地精進;五祖儘管已經得到優秀的學生來承擔法的弘傳,接下了他的棒子,五祖還是這麼地精進。這就是佛門的修持與傳承——接力賽跑般一棒一棒相續不斷。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