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團與社會
10 超度亡者,撫慰生者



「死」是生命的自然現象
佛教是透過社會上可被認知的儀式、說法、諮商或撫慰等種種方式,而與社會溝通,其中有很多元素可以應用。從出生到死亡歷程的各階段,諸如出生、彌月、成年、結婚、入厝、生病、死亡等婚喪喜慶,都是佛教與社會溝通的領域。
 
其中有關「死亡」的課題,不論是在薦亡的儀式上,或在生者心靈的撫慰上,佛教更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幫助。佛教宗教師藉著生與死、自與他的相依緣起,來超度亡者、撫慰生者。
 
「死」是生命的自然現象,不論老少,有生必有死。一般宗教都不避諱談論死亡,進而積極地審視生命終將走到盡頭、無人能免於一死的課題。對於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此生要如何度過,會有一些啟示。
 
每一個宗教對死亡有不同的解讀,佛教的輪迴、業報理論現在已普遍為人所接受。這是佛教行化世間的實況,也提供了生命的指導。指導什麼呢?死亡的緣起觀。「死亡」這一個生命現象是必然的,是相當現成的緣生法,眾多的因緣在此交會。
 
生命的安頓
生命的本質向來就是多重複雜的緣起,某人的死亡,讓家裡平常各自西東的家人相聚在一起,這是生命的哲學―死亡是分離,也是相聚。生死兩隔,形成了聚與散之相對的二元相連。
 
生從何來,死歸何處?生命的神祕讓人們迷惘。宗教師在此時並不是要告訴人們這些問題的答案,卻可以透過誦經、祈禱、說法,給予生者指引、撫慰,以安頓世間。
 
佛教度亡最普遍的方式是誦念《佛說阿彌陀經》。經中提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迎接,即得往生極樂國土。這便是要亡者藉著誦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乘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
 
佛教的宗教師在此時便扮演著引介的角色,除了要為亡者念佛超度外,更要為生者講說彌陀淨土的殊勝莊嚴,增長對淨土的嚮往之心。同時,鼓勵家屬能以佛號祝福往生的親人,帶領亡者的家人修觀緣起,產生正向的能量,撫平內心的傷痛。
 
生死兩相安
一天夜裡,我聽到香光寺附近那戶人家哭得很傷心。那是一位中風多年、行動不便的老先生,他平日與身患糖尿病、常年洗腎的老伴相互扶持。老太太剛剛往生,老先生哀號的哭聲令人不捨。
 
隔天我去看他,他說要跟老伴一塊兒走,因為此後再沒有人照顧他了。我在老太太靈前上完香,告訴老先生:「你平常最照顧她,現在她還聽得到你在講話,你要念佛給她,她都聽得到。你知道她有多擔心你嗎?」
 
他說:「是啊!」
 
我說:「你想趕快去找她,但這要怎麼對子女交代?如果你有個三長兩短,人家會說你兒女的閒言閒語,他們將來怎麼在世間活下去!」
他回答:「是啦!師父,我聽你的。」
 
我說:「我會常常來看你,陪你泡茶。」
 
他接著說:「師父,你真的要過來陪我泡茶喔!」
 
我說:「好,你要念佛,每天念《阿彌陀經》好不好?」他答應了。
 
我說:「你就督促孩子辦老太太的後事,你讓他們去做,你就在這裡念佛回向。這樣不是很好嗎?」他點點頭。
 
死亡,讓生與死、自與他二元緊密的相連。從死亡現觀緣起,讓生死兩相安,這是佛教的哲學,是度化眾生時的活教材。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