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_四取:愛的追尋
我語取─取我、我的、我愛的

「取」是煩惱的異名,抓取的對象有四方面—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不論所抓取的對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有所取著就有煩惱。 了解四取,看清實相,當下即是流轉的止息、綑綁的解放。



最後一種取叫「我語取」,梵語 Atma-vAdopAdAna。「我語」在梵語是一個複合詞,直譯成白話就是「說我」。 
     
每當事情發生時,最關心的就是「我」。你會發現一個現象,「我」一定在第一個念頭出現。比如看照片,拿到照片時先看的一定是我,這即說明我最關心的就是我。什麼事情總繞著「我」來談,這就是「我語取」的意思。 
 
對「我語」的愛取有二種,第一是「愛我」,佛經稱這個為「自體愛」,這是維繫生命的重要因素。而因為「愛我」,所以取我愛的、我所愛的,這是第二。如:我的衣服、我住的房子、我的汽車、我的家人眷屬,所有屬於我的,因「愛我」而愛屋及烏,統統都愛。這是第二種我語取,叫「境界愛」。 
 
 討論「我語取」,並不是要杜絕世間所有的愛,古有名諺:「愛與被愛的感覺,帶來溫暖,豐富了人生。」世間的「愛」,它正面的影響力其實是不容忽視的,關鍵點在於「取」─愛「取」。如果對於所愛的有所取、有所著,會因而要求愈多,徒增彼此的磨難。因此對於所愛的,如果對象是「物」,應珍惜不要不知足;如果所愛的對象是「人」,不論老小或男女,是敵是友,應給予相當的尊重,「實事求是地照他本來的面目去愛他,而不是脫離實際,希望他這樣那樣的。」這是托爾斯泰對愛的建言。當然,愛最怕的是又陷入另一個陷阱—縛、結。佛法說緣起法的相互關係,良好的互動與尊重才是提升愛的學習,這也是菩提心的學習。 
 
緣起是相對性的,知道所愛的都沒有自性,包括「我」,也是虛幻不實的,才能隨順因緣,時時欣賞接納而不執取—這就是菩提心的表現。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