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訪淨心法師談——三壇大戒,進入僧團的第一步



1. 法師認為,傳授三壇大戒對佛教和僧伽的修學來說,有何重要意義?受戒在臺灣現代僧伽的養成過程中,具備什麼功能?
 
 
答:傳授三壇大戒對佛教來講,是為紹隆僧種,培育新一代僧尼,讓僧團穩固,佛教得以延續;受三壇大戒也是僧人成為人天師範,弘範三界的基礎,非常重要。戒子最重要的是要有道心,亦即是真為了生死、為奉獻佛教、為追求至高無上的佛法來出家;還要有好的品性、品德。有些寺院,對於求剃度者,先觀察才讓他剃度,學習一段時間,才送來受戒,這是比較好的做法。
 
在僧人的修學中,受三壇大戒是塑造僧格的基礎教育。臺灣目前雖然有很多佛學院,但一般都較偏於解門,對於寺院生活、僧人基本威儀方面的課程,例如:早晚兩堂課誦、打法器等不大可能安排。過去戒期這方面課程也不多,這次要加強,所以雖然戒期延長為兩個月,時間還是不夠用。
 
 
在日本,要成為「僧人」須先接受大學教育,再到他們宗派的大本山,接受一至三年的養成教育,學習各種規矩、威儀,最後經考核,才取得「僧人」資格;如果想當住持,還得繼續進修,考取資格才可以。而目前臺灣僧人是一受戒就成為法師,當中的教育並不多,出壇後馬上要弘法利生、創建道場,基礎沒打好,不但自身修行不踏實,領眾也似懂非懂,這對僧人修行、對佛教都沒有好處。做為僧伽最初養成教育之一的三壇大戒,如果沒辦好,直接影響的是整個僧伽團體。
 
 
2.三壇大戒的教學目標為何?為達成此目標課程如何安排?課程間的時間比例為何?
 
 
答:白公老人曾說:一個僧人要擁有十五畝田,將它分為三段,第一是自己能用功、修行,除了打坐參禪外,還要能做早晚兩堂功課,這就有基礎的五畝田,才有飯吃;再來的五畝田要能為佛教護法衛教、辦理僧事;最後的五畝田是弘法利生。這雖是老人的想法,但看現在日本「僧人」,儘管他們娶妻、葷食,他們對敲打唱念,寫文章、講佛法樣樣都會,所以我想受戒後,一個僧人不能不懂戒法、敲打唱念;至於弘法利生、辦事等需較長的時間來養成,不是三壇大戒能成辦的。
 
 
此次光德寺三壇大戒的課程,在講戒方面沙彌、比丘、比丘尼、菩薩戒戒文,都安排了三十小時,希望戒子能了解戒法,避免過去講戒時間短,連消文都沒有辦法,只能 念過去的情況;其他,還安排講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毘尼日用。
 
 
再就是關於課誦、敲打唱念,也安排了相當多時間,希望進戒壇一個月後,就分班由戒師輔導新戒實際敲打法器,雖無法把握每一戒子出壇時,完全會做早晚課,不過至少可以打一點基礎,回到常住就可以運用。
 
 
此次戒期的最大特色,是將各種威儀示範先製成影帶,運用放影機教學,免除戒子看不到戒師示範的情形,希望他們都能明白、會做每一動作、細節;這項教學,安排了近二十小時。
 
 
綜合以上,每日課程的安排是:早課,早齋、出坡以後,先有一堂自修課,讓戒子背誦;然後兩堂各五十分鐘的講戒,時間不要長,戒子才能集中精神聽講;接著半小時將禮請來寺長老為新戒開示,或由我一系列的來講解戒律綱要。下午和晚間,除演禮外,全部排為敲打唱念課程。過去戒期,晚間是拜願,現在我們不天天拜願,我想安排關於國際佛教制度研究、比較方面的課程,介紹日本、泰國、錫蘭等國家不同的佛教制度。比方說,在日本出家要有什麼手續?出家後,要先接受什麼教育?當住持要接受什麼教育?經過什麼階段?泰國佛教設有公侯伯子男五爵的階位,是怎樣的修學歷程?最主要是想讓戒子了解,不是「受了戒就是大和尚」的觀念,也希望藉此慢慢建立起臺灣的佛教制度。
 
 
3.我們知道,僧伽擔負住持佛法、化導世間的重任,因此佛制戒律對度人出家,進入僧團也有規定,現代三壇大戒,如何進行篩檢戒子這項重要的工作?依據的條件或原則有哪些?
 
 
答:戒子的考核、篩檢,分三個階段來進行;第一階段是從報名單來看,當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將問題找出來,不過根據經驗還可以看出問題,通常我們會去追究他師長的簽章是否真實,現在則會多問其師父在什麼地方受戒,如果還有疑問,就會請他把他師父的戒牒寄來。報名單一經看出有問題,就先由法師或當地佛教會前去察看。曾有一次,我們循報名表去找戒子的常住寺院,一進去看不見佛像,供奉的竟是清海的照片,當然就不讓他受戒了。這項篩檢工作還需戒常住配合,否則戒會把戒子淘汰了,戒常住又通知他來報到,許多不必要的困擾就會橫生出來。
 
 
戒子報到當天,是第二階段的檢核,主要是從戒子是否虔誠、對戒師有禮貌,來判斷戒子是否真發心來求戒,所以雖說人來報到了,還是有可能無法進戒壇。進戒壇之後是第三階段的檢核,引禮、引贊法師天天跟在他們身邊,了解他們,如果發現戒子根本不想學習,我們還是會請他出堂。基本上,第三階段時,每一科都會舉行考試,但會依每人不同的學習能力來考核。這次戒期有六十天,正授菩薩大戒排在第五十九天,最後一天是隆重的頒發戒牒儀式,我希望透過這儀式給有道念、肯學習的戒子一些鼓勵、肯定,用來提昇戒期的學習精神。
 
 
4.過去每年三壇大戒,戒師到不同的寺院去傳授,戒師和戒常住方面,是否遭遇到困難?可以如何改善?戒常住應如何與戒會配合?(亦即事務方面應如何與法務配合?)
 
 
答:最常遇到的困難有:戒寮不夠,造成戒子的規矩無法建立、戒子經由戒常住關說進入戒會......。像這類間題,過去戒會通常無法要求,只能管法務。以往造成超收戒子的主要原因,是戒常住認為戒子多多益善,才能代表傳戒的勝況,因此人數不肯少下來。解決之道是疏導戒常住認識:戒會的殊勝是傳戒的成功與否,不是以戒子的多少來衡量 ,應從戒子出戒壇後,能否養具成為出家人的條件來看。今年我們將依戒寮的容量來收戒子,如果求戒者很多,我向戒師同僚們說:現在人團法開放了,我們可以明年春天再傳一次。
 
 
另一項困難是關於上堂。民國六十六年,我到佛光山三壇大戒會當總開堂時,因為齋堂和大殿距離很遠,我建議:只有星期天和正授日才上堂,以節約戒子的時間、體力;第二年松山寺傳戒,一開始也這麼做,可是後來經不起信眾壓力,只實行了一半,戒會也沒辦法再要求。今年我們把上堂齋訂為最高,表示上堂仍是一件很隆重的事,也會告訴信眾,一定要在集中上堂的那幾天來參加上堂儀式,平時則到戒子過堂時拜,我想引導信眾認識到:傳戒會的殊勝,在於成就新戒的學習。至於打齋,只要發心就有功德,不一定要拜齋,能不耽誤新戒的功課,我相信功德會更難得。
 
 
5.人團法開放後,若各處競傳三壇大戒,法師以為可以怎麼做才能避免濫傳的弊病,讓傳戒真正能落實在僧伽基礎階段的教育功能上?
 
 
答:這問題可從兩方面來談,一是人團法開放後,到目前為止的幾個傳戒道場都不錯,在基本上他們認為傳戒是一件很慎重的事,不會濫收戒子;至於以後該怎麼做,我想可以透過良性互動,帶動好風氣,建立好的傳戒榜樣,鼓勵戒子到傳得好的戒場求戒。另一是戒會方面,要加強戒子的檢核工作,好的戒子才收,不好的縱有百千個也不要,有這種魄力雖仍無法完全防止濫傳,但至少可以防止三分之二吧!比方,光德寺今年傳戒,有戒子說戒期太長、太辛苦了,我聽了就告訴他:如果不想接受嚴格教育,你就不必來,縱使來了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傳戒的品質將會影響該戒會可否繼續傳,但很難完全避免濫傳。
 
 
6.以法師的經驗,戒子們受完戒後,最好再受另哪些教育,以養具成為現代佛教的宗教師?戒律方面如何進一步研學?
 
答:戒律研學方面,在戒期中,我們都會告訴戒子,律藏在藏經的哪裡,可以看什麼註解,如果要進一步加強,我想告訴戒子研讀的次第和如何尋找資料,這是自修研讀方面 ;我們也曾經在日月禪寺傳戒完後,嘗試舉辦戒律研習營,但報名的人並不多,原因有二:一是和戒期間隔時間太久,戒子的心疏遠了;另一是戒子的常住、師長,怕他一去不回,所以不讓他參加。因此,今年我們考慮在出戒壇後兩、三個月就舉辦,也許來的人會多一點;關於第二個障礙,我想如果戒子的常住能夠教育他,這是最好的,如果不能,我們也希望能承擔起這個責任。
 
 
其他方面的進修指導,過去我們沒有做過,不過我想如果時間許可,有必要在戒期中,先去了解他們的志向,給予各別指導。一般說來,受戒是一短期教育,佛學院是較長期的教育,以前白公老人辦中國佛教三藏學院,就是想:戒期中薰習較多的只有戒學,定、慧二學可以在佛學院中陸續學習。至於,戒期教育與佛學院教育的銜接問題,我想可以從「佛學院要培養怎樣的學生」探究起,有的可能只要學問高、會講、會寫就好了;有的會強調身為僧人不單單學問好就好,要能行解相應。佛學院也是培育僧材的教育,並不只是研究學問,從前白公老人的佛學院,對這項要求很嚴格,所以學生學問不一定非常好,可是道念會建立起來。
 
 
7 .辦三壇大戒所需要的師資有哪些?各負責什麼課程?傳戒會的師資最好能具備哪些資歷?
 
 
答:傳戒會師資和他們負責的課程,各是:
 
一、三師和尚負責主持受戒儀式和講戒課程,需熟悉授戒儀軌、明瞭戒律。
 
二、尊證和尚主要是列席,為戒子證明受戒。
 
三、開堂、陪堂和尚總理戒壇所有的法務和課程,需熟悉戒擅的規矩、儀軌。
 
四、引禮法師負責大堂演禮課程的教授、示範。
 
五、引贊法師與戒子實際生活在一起,觀察其學習情況,並輔導生活威儀、細行等等。
 
 
普遍說來,傳戒會師資若能有佛學院的解門基礎當然更好,不過還是行持最為重要,如此才可做為戒子們學習的楷範,而其中,引禮、引贊法師若能具備傳戒經驗,會更好。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