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上
「性、相」與我



這學期佛學院開了日文課。日文各項詞類的變化,常使得初學日文的我一頭霧水,於是到圖書館,希望從書海中找到指點迷津的參考書。
 
沒想到日文書還真不少,新舊版都有,耐著性子一一翻閱,一小時後,終於找到一本適合的日文書,但是看它發黃的書頁,舊糙的書面,就好像小時候舅舅給的舊參考書一樣,那樣古老,在接受重視包裝文明洗禮的我看來,簡直是落伍,心裡暗暗懷疑:這本書出版將近十年了,內容正不正確?會不會已有增刪?其實更深層的聲音是:「這本書都發黃了,還能用嗎?」於是我再次將它放回架上。
 
上了四個月的日文課後,當我再到圖書館。取出這本書來看時,發現它挺實在的,解釋十分清楚,而原先對它的懷疑也漸漸褪去了。
 
印順導師的「中觀今論」中提及「性、相」:諸法是相對的現實,外顯的相不一定是其性;內性與外相可能是不一致的。而我常常以眼根所看的,耳根所聽的去了別外相 這是美的、醜的,從此更衍生我的覺受這是我喜歡、不喜歡的;這是我的、你的、他的,而框定它的價值,忽略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了別也是會改變的 。譬如那本日文書,初見時覺得它不錯,後來因它的外觀不符合我眼根所喜歡的美感,就否定它;再過一段時間後,分別的重點移到注意書的實用性,對於外觀就不似先前般地計較了。而那本書一直都放在架上,內容、外觀絲亳未曾改變,但由於我對日文的認識逐漸增加,我對它的價值也有了前後不同的看法,這些都是因為我處在相對的現實中,所以我對它的肯定、否定,也因眾多因緣的不定,而不是最究竟的真實。
 
所以〔諸法常無性」,因為諸法皆是相對的現實,而非絕對的真實 , 乃至其性也是眾多因緣的組合,這些因緣亦在變化中。以這本書而言,日後再版時如果有人對它的內容作增刪,它的性也就改變了,故外相不一定是其性,其性也非絕然如此,那麼我們的心意識所了別的,又豈是恆常不變的呢?
 
也許在日常中;可以此來觀照自己的執取是什麼?不要被外相所迷惑,甚而被欺騙了。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