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雷蒙.潘尼卡 及其宗教對話思想
宗教對話之父



潘尼卡對世界充滿了敏感和神秘的洞察力,他的思想包羅萬象,當我們進入潘尼卡的世界時,就如進入思想的大花園般,我們不能把這座思想的花園帶走,而只能採擷一些喜歡的思想之花,來構成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思想花籃。
 
潘尼卡在不同地方表達過自己的原創性思想,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個體系性的思想家;事實上可以說,他反對思想「體系」。然而,他處處充滿思想,他的思想就如「存在」的爆發般汩汩不止。我們很難以傳統的方式來把握潘尼卡的哲學、神學的體系,但出於理解的需要,潘尼卡的思想可以被「體系化」。
 
這個可被體系化的基本思想來自於他的早年洞見或直覺,那就是「宇宙─神─人」共融的直覺(the cosmotheandric intuition)。潘尼卡精通多種語言,包括希臘文、拉丁文、梵文和巴利語。他的思想全都來自第一手資料,並且是他自身的體驗和親證。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化學、傳統哲學、天主教神學、教育、跨文化研究、印度學、佛學、解釋學、信仰間對話、文化間哲學等。
 
在印度學領域,他的重大貢獻就是出版了翻譯和注釋為一體的《吠陀經驗》;在佛學領域的重大貢獻就是出版了翻譯和注釋為一體的《上帝的沉默─佛陀的回答》(The Silence of God: The Answer of theBuddha );在神學上的重大貢獻,出版了《三位一體與人的宗教經驗》、《印度教中未知的基督》和《基督顯聖─人的圓滿》(Christophany :The fullness of man ,中譯本為《人的圓滿》);而在跨文化研究領域的重大貢獻,則是出版了《神話、信仰與解釋學》等。
 
在他眾多的思想貢獻中,最值得人們關注的是在「宗教對話」(dialogue of religions)領域的傑出貢獻。他一生致力於信仰間的深度理解和溝通,被讚譽為「宗教對話之父」。潘尼卡所談論的宗教對話,不是一種遊離狀態的探討,而是完全捲入性的。在他那篇非常重要的論文〈信仰與信念: 一種多宗教經驗〉(Faith and Belief: A Multireligious Experience)中,他這樣說道:「我是怎麼生活的?雖然我的人生朝聖尚未結束,但我曾經給出一個直截了當(卻顯然還不完整)的回答:我作為一個基督徒『啟程』,我『發現』自己是一個印度教徒,而後,我作為一名佛教徒『回歸』,但我卻又一直未停止作基督徒。」(2) 在潘尼卡心裡,他擁有多重的身分,而且這多重的身分並未給他帶來任何的障礙和壓力。
 
潘尼卡看到的世界異常真實,他看到這世上最繁華的地方,也看到這世上最貧窮的地方,並一直在兩者之間穿梭。他的思想進入人類最幽玄之處,也進入幾乎無法思考、面臨存在危機之處。
 
他發現我們的存在危機,在物質上是一類,在精神上又是另一類,而人類精神上存在危機的程度可能更甚。如果要在這一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找到一種穩定與和諧,潘尼卡認為我們需要信仰,但這種信仰並不完全依賴於信念,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宇宙性的信心(cosmic trust)。這宇宙性的信心是所有信仰者或所有人存在的勇氣之所在,也是人的圓滿和人的尊嚴之所在。
 
 
(2) 雷蒙.潘尼卡著,王志成、思竹譯,《宗教內對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55。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