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生與死_從倪敏然之死談生與死的課題
自殺對個人的影響

演藝界的名人倪敏然自殺事件發生後,整個社會弄得紛紛擾擾,動盪不安。 從宗教的角度如何來看待倪敏然事件?作者將從媒體報導、生命教育、自殺對個人的影響及佛教如何教導苦與苦的止息等來談「生與死」的課題。



一般人以為一死百了,什麼都沒有了。眼睛一閉、兩腿一蹬,就沒事了。佛教並不是這樣主張的。佛教主張不可殺生,五戒中第一條戒就是不殺生。不殺生不僅不可以殺別人,殺其他動物也不可以,因為殺了就是有罪過。既然連殺動物都不可以,那怎麼可以殺自己呢?殺了自己,那罪不但非常重,還會影響來生。

佛教告訴我們,如果這輩子有一些習慣或天賦,其實是與我們過去世的習慣有關。照佛教的「業力論」來說,這輩子用自殺來解決生命的困境,下輩子就會常常有這種恐怖與畏懼,面對事情就不會給自己多一點耐心。不要說來生受影響,就以這輩子來說,精神醫學報告也指出,曾經自殺過的人,他們只要事情有困擾,一時轉不過來,就會想要自殺的機率相對的高。這是因為曾經自殺過的人,他們有困擾時,都不想用正面的方法去解決。這就會構成他的一種習性。由於業習不斷地被回味而累積,要跳脫這種習性是需要覺知的。

我們常會說自殺會往生到地獄或不好的地方去,其實是由於自己的思惟模式一直往那邊傾倒有關。臨終時會出現的念頭,看看我們現在的念頭,就可以推測那是個什麼樣子。如果我們平常持戒,常做善事,臨終時就比較沒有憂畏恐懼。所以,你將來會往生到那一趣,從自己現在的身心狀況可以推測一二。

去世後會出現什麼,其實與我們睡著前是什麼樣子是同樣的。所以,我常常教導同修以及學佛的朋友們,晚上睡覺前,不要把白天的困擾或難過帶到夢中。睡前先學著將所有的不舒服放下,把你的身心放下,很輕鬆地進入夢鄉。沒有什麼事情不能解決的,只有輕安的鬆、鬆、鬆。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