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訪聖嚴法師談——以宗教教育帶動正確信仰



或許有人會問:人為什麼需要宗教?我的答覆是:宗教是因為人的需要才產生的。例如:社會的治安問題、經濟不平衡、醫療設備不足、衛生環境保護......等等,當這些問題無法從正面獲得解決時,人們只好求諸宗教,得到安慰或者暫時的解決。許多人認為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就不再需要宗教了,而事實並不如此。

 

嚴格說起來,科技與宗教其實是兩回事,科技可以提供宗教傳播上有力的輔助工具,但是宗教無法用科技加以量化說明、解釋,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如此,東方的佛教亦然。科技儘管發達,人心還是需要宗教,而且相同的是,人們如果對宗教信仰沒有正確的認識,就容易走入歧途。

 

尤其,不正確的宗教信仰,常導致人們心理,家庭、工作上的許多困擾。通常這些教派的負責人,可能有些神祕經驗,也可能精神、心理不正常,總覺得自己就是神、鬼或者是神靈附身。他們表現出來的信心異常堅定,容易讓遭遇問題的人亦步亦趨。他們不太會顧慮到信仰者的家庭經濟、倫理、工作或者身、心健康等問題,只會告訴你要達成什麼目的,應該怎麼做,而且就要不斷地那麼做,所以容易擾亂人的正常生活,使他們身心受損。通常要導正一個人的錯誤信仰,必須先跟他說明,讓他明白自己的信仰情況,產生一份自覺,才不會感到有「才離開一個鬼,又遇上另一個鬼」的恐懼,接著還必須給予相當的時間,他才能調整過來。

 

佛教宣揚的正確信仰觀念,有三:

一、因果觀念可提供行為準則,人們不會因為仗著神的庇祐而肆無忌憚。

 

二、因緣觀念世事都是眾緣和合才能成就,因此若有所成就,也是集合眾緣所成,其中更有人們的努力貢獻和福德,有了這層次的認識,神格化的人就不會再出現 。

 

三、人本的佛教 佛教是符合人性的、人間化的,不希望人們學佛之後走上神格化的歧途。

 

過去四十年來,臺灣以經濟突顯於國際舞台上,而外交卻仍處於非常困難的情況,因此政府以經濟建設的信念更加用力,卻疏忽了人文教育,特別是宗教的教育,形成現在社會畸形的種種混亂不安,例如 :一味追求功利,「笑貧不笑娼」等,使臺灣被冠上「貪婪之島」的醜名。現在政府已逐漸意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而宗教教育又是人文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生活在社會各階層的人,受限於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的不同,他們對宗教的認識十分有限,因此談到要如何選擇宗教信仰,對他們非常的困難。所以,除提高社會教育,政府還應及早開辦宗教教育,讓人們從小就認識,且分辨正統宗教、新興教派和民間信仰的不同,還有正統的世界宗教有哪些、他們能持久屹立的原因.......等等各種宗教常識。

 

政府在過去對宗教是採放任的。基督教因有國際力量,所以較受重視,佛教缺乏國際力量,只好自求多福。但最近幾年,由於佛教對社會事業的投入,教化社會人心的力量漸漸呈現出來 · 政府也開始重視對宗教的輔導。我想,此時佛教應多培養弘法人才,佛教徒要更努力回饋社會,才能進一步受到社會各界肯定、重視。我始終覺得一切必需從自己開始!

 

而在政府未施行宗教教育前,宗教人士也應盡力舉辦各種營活動,提供人們接觸宗教教育的機會。宗教要對社會發揮教化功能,必須具足兩方面:一是推廣教育,另一是宗教師教育。對於已有基礎的在家居士,也可以給予短期訓練,成為傳教者,但到目前為止,居士還沒可以成為正信、正確化導的傳教士。佛教如果要普及,除了僧人要培養,居士也需要加以教育、輔導,讓他們建立正確信仰。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