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我們拜什麼神?——臺灣民間宗教分類



臺灣民間宗教一向予人混亂的印象,混合主義者說它是儒、釋、道的成份兼而有之;斥之為雜亂無章者說是私廟、神壇到處充斥,每有法令,吵嚷不休;也有人觀察到各種教派與時俱興,有些抓不到源頭,有些莫名其所以。這種混亂的現象,究竟是臺灣社會多元化的顯徵,還是臺灣社會變遷過程中混亂失序的一種社會病癥?在這裡將從我對臺灣民間宗教之社會性質的了解,提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臺灣民間宗教之所以給人混亂的印象,是因為大多數的人無法分辨不同類別的民間宗教,時常混同看待;也因而無法了解不同類別的民間宗教之不同的性質與意義,常將某一類的民間宗教之刻板印象推演到另一類,而對民間宗教意義加以全面否定。

 

至少有三種不同類別的民間宗教(或民間信仰)在臺灣同時存在。

 

一、民間公眾祭祀

這是指在一定範圍內之集體性,或群體性的共同祭祀,基本上有兩種組織型態:一種叫做祭祀圈,是指地方社區義務性共同祭祀天地神鬼的組織,它牽涉到庄頭土地公廟、村廟、百姓公廟、義民廟、普度、平安戲等祭祀組織與活動;另一種我把它叫做信仰圈,是指以某一神明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的區域性信徒的志願組織,臺灣有很多區域性的祭典組織,都是以某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發展出來的。無論祭祀圈或信仰圈,基本上都是一種地域組織( territorialorga-nization ) ,名義上是拜神,實際上是某一範圍之內的人群結合。

 

 

二、民間教派

是指有教義、教主,信徒須經入會儀式的教團、教派組織。臺灣傳統民間教派如齋教,是民間化的佛教;鸞堂則是民間儒教,其他新興的教派如一貫道、慈惠堂、天帝教、軒轅教等,與戰後大陸來臺人士的傳佈有密切關係.近年來這些民間教派的發展非常興盛,而且有合流的現象。這跟宣揚三教合一 ,或五教合一的新興教派發展有極大的關係,可以說傳統教派是被吸收、吞沒了。由於民間教派的合流現象,各民間教派之間的共同性也就更為明顯,例如:

 

(一)注重文字教化,很多教派都有扶鸞,印行經典、善書。

(二)普遍實行素食,臺灣近年來素食風氣大盛,與民間教派的興盛發展關係,大於正統佛教的發展。

(三)中華思想的宗教性傳播 , 很多教派注重四書五經之研讀,強調中華源流與中華道統。

 

這些民間教派都有一定的傳教方式與傳教組織,信徒入教之後也多被鼓勵加入傳教組織,但由於其儀式、組織具祕密性,很多儀式非成員不能參加,組織的詳情也非所有成員共知,其性質趨近於祕密社會,我們可以秘密社會的觀點來了解民間教派。

 

三、民間巫術信仰

是指個體性的相信鬼神、占卜、風水、乩童、巫術等,並藉之求取個人福祉,解決個人難題的信仰。巫術信仰特別存在於私廟、私壇等供人求神問卜、求符作法的非公眾性祭祀場所。不過一般公廟也提供安光明燈、安太歲、安斗、卜龜、卜餅、給神當契子等服務,供給需要的信徒求取、保障個人的福祉。巫術信仰也見於民間教派,例如扶乩即是一種巫術行為,巫術信仰可說是一種個人性的求財、求平安、避災免禍的儀式系統與知識系統。

 

這三類民間宗教或民間信仰,我傾向於把第一類和第三類稱作「民間信仰」,而把第二類稱作 「民間宗教」。民間公眾祭祀是民間信仰的核心,也就是說,集體性的崇拜才是民間信仰的源起、發展的意義所在,臺灣本地人藉著民間公眾祭祀,表達其社區意識與地域人群的一體感。而巫術信仰只是民間信仰所附帶的、次要的、邊緣的,群體之外也容許個人需求滿足的世俗作用而已。兩者在臺灣根深蒂固地與一般庶民生活結合在一起。

 

至於民間教派如今的面貌,我認為多少代表中華思想向民間知識份子的滲透。「民間宗教」強調個人的修行、求道,或許表示面對大眾的、主流的、本地的「民間信仰」一種自我救贖吧!

(本文節錄自臺灣教授協會「臺灣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