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味:功德與提升心靈的關係
功德的重要

行善積德能獲得健康、財富、長壽、美貌和好人緣, 因此,積功德行善常被視作經濟投資,是求得回報來滿足行善者世俗欲望的宗教事務。 事實上,行善積德是修行的方法,也是「靈性增長和提昇心靈」過程必要的墊腳石。



雖說功德和正智擁有同等地位,但就精神靈性的進展而言,功德仍應放在首位。原因就在於靈性增長的過程中,作功立德有著啟動的作用。若說「正智」是可以結出解脫之果的花;「正信」就是生出花朵的種子,那麼,「功德」就是泥土、水分和肥料的結合—亦即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都不可缺少的養分。功德先為正智舖路,然後再從正智中,找出它本身在佛法修行中,應有的一席地位的認同。
 
這種相繫連鎖的架構,實與佛法中「自心內證」的概念,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從佛教的觀點而言,要了解靈性上的真諦,並不是靠智理思考,而是要現身體證的。亦即將身心整體投入我們嚮往的實相真理,再以內觀來應合體解,直至每一個自然反應都與真理契合的全然轉化。換言之,就心靈領域而言,體解實相真理絕非這麼一回事—累積一大堆唾手可得,又沒有主體因素的零散資訊;它其實是發掘自己和世界最深層真相的一個過程,繼而讓由此而生的了解,融入整個內心世界。因此,用「實證」、「體證」等詞語,都是為了在釋義上較恰當地表達這個抽象的「內證」過程而已。
 
無論在心靈修煉之道上的哪一個階段,要全然掌握真相,都得先提昇內在的基調,以能符合與真相有關的新發現。雖然智慧與性格並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始終是並行之詞,而且通常都會比例均衡地發展。實際上,每個人只可以吸收自己有能力吸收的部分,而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能力又是受自身性格所影響。因此,體會真相就要視乎一個人有否足夠的資糧或功德,即此人是否值得擁有這種體悟。
 
作功立德就是達到這種資糧的方法,但作功德絕不能只是表面工夫,真正的功德善行背後,需要有「正確的心態」推動。明白精神靈性真諦的能力多寡,與積德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愈大和愈微細的功德,會帶來越廣越深的了解能力。這個原則在邁向圓滿體悟過程中的每一進階都受用,尤其在體解究竟真相的階段最為得力。
 
佛所教導的最究竟真諦就是無為之地(asaṅkhata dhātu)—涅槃;而最究竟真諦的證悟,就是涅槃的證悟。涅槃是全然無缺的清淨—一切情欲破滅,摒除執著,每一個自我肯定念頭的廢止。智慧的特殊力量,在證悟涅槃的最後階段至為重要,只有智慧才能真正明瞭一切有為法的無常、苦和無我;亦只有智慧才能帶我們離開有為的範疇,投入永脫苦海的無為之地。不過,要出現這種情況,我們起碼得清淨自己內心,達到與真相相應的程度,然後才有可能掌握真義,而要達到這種程度,就必先要清除所有妨礙靈光正智發揮作用的因素。只有當內在的清淨達到相當的程度,我們才有機會得證那不再為情欲凡塵所障閉的涅槃。也只有真正潔淨的心,才能看破無明煩惱的黑幕,辨見那寂住於俗世煩囂之外、完美無瑕的清淨涅槃。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