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感覺起舞:純淨喜悅的愛
分享的喜悅

當「心」從「我」的幻相中釋放出來,一種慈愛的特質就在生命純淨的喜悅中產生。 那不是期待成為任何事或任何人;也不是期待持續或永恆。 它不是任何事物所造成的,那只是事情的本然。



慈心的修行是美好的愛的修鍊之一,它在佛法中極度被推崇,也就是慈悲觀。人類是溫血的動物,的確能覺知愛,那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彼此喜歡,想要和人群在一起,性好親切,從烹煮食物與他人分享中得到喜悅。我們樂於助人,在亞洲社會的布施習俗中可見一般:當斯里蘭卡人帶著咖哩菜餚來此時,他們顯得很快樂。那是布施的喜悅。

這是非常棒的特質。不是嗎?看到有人熬夜準備佳餚,供養其他的人是很美好的—他們不是為他們自己而煮。就人性的經驗來說,那是什麼?那是染污心或是執取為他人服務所感受到的愉悅或快樂嗎?這是人性的美好—能夠去愛、給予、分享與寬容。不是嗎?
 
富有者的真正快樂

試想,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最大樂趣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快樂的事呢?得到我想要的嗎?不,有機會將財富施捨出去,那才是成為有錢人真實的快樂—能夠施捨,如布施這般慷慨寬大的行為。反之,富有卻捨不得,就會造就真正的負擔—成為世上最富有卻自私的人,沒有轉圜地堅持並保有一切給自己。財富的喜悅來自於不帶任何染污的意圖,或自私的需求,而是以自己的能力去分享與給予。這就是人性的可愛之處:我們能體驗給予的喜悅。當我們能真正地給予,沒有任何自私的需求去幫助他人時,就能體驗到這種喜悅。它必定是美好的人性經驗。然而,我們不能期望它讓我們往後的生活都是喜悅的。

無私不望報的付出

布施與慈悲的喜悅不是永恆的,不會讓我們永遠快樂。然而,我們並不這麼想。如果我們認為它是永恆,那已經不是布施,卻成了一種交易;那不是布施的行為,而是在購物。

真正的喜悅來自給予,而且不在乎他人是否知曉。例如:我布施給你,且非常重要的是,你知道誰布施給你嗎?我,是我給予的!一旦「我」出現,來自給予的喜悅,可能會非常少。如果我們非常在意別人知道,與讚賞我們的布施及善行,心就會變得沒有喜悅。假如人們執著「善行應被知道」的想法,那麼就無法在生活裡領略快樂,或擁有真正的喜悅。讚賞他人的善行與布施並沒有錯,但當我們不需求它時,自然就有喜悅。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