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我」遠一點:覺知法的本來面目
「苦」從何來?

當不明瞭真相,而從無明的立場運作時,一切我們所經驗到的,都受無明的制約。 我們將業行視作我而不是無我,每個經驗都與我有關,這就叫無明緣行。 覺知正法是覺知法的本來面目,事物如其本然地被認知,被看成「法」而非「我」。



你生命中的苦究竟是什麼?為何你會受苦?如果你探究的話,你一定會追溯到無明緣行這個環節。有種苦是自然生成的,譬如:饑餓、老化、生病,不過這些苦都堪受得了。沒有什麼我們承受不了的苦,生病、衰老與死亡一直是我們能夠忍受的,它並非真正的苦。真正的苦是由「我見」及認真徹底地執取它而生的貪愛、瞋恚、與愚癡。這些我們創造出來的,包括對於不正見、偏見、成見的種種執著,及所有我們應當負責的憎惡,都可以追溯到無明緣行這一環節。
 
只要仍然堅持處於無明的狀態,黏著於「我見」,我們就不可能期待事情會有太大的改善。或許藉由作個好人,我們可以稍微改善情況。可是只要對「我見」的執取還存在,無明煩惱就必然存在,連我們做的善事也都源自於無明,這樣的善是無法引導任何人出離苦惱的。如果我們沒有智慧,我們會試著做一些好事,蠻以為自己可以告訴他人什麼對他們是好的。但最後,我們卻傷害他人,並且惹出一堆問題。
 
觀察「我」「我所」如何產生
 
在這一刻,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的身體正在坐著,不是嗎?你能感覺到事物—愉悅的、痛苦的、熱的、冷的或任何感覺,這就是事物的真實面貌。裡面沒有「我」,我們也不去創造一個我。若把注意力放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上,我們就能看到當「我」及「我的」產生時,我們接下來的動作是些什麼—我想到什麼,我感覺到什麼、我想要什麼、我不想要什麼、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或者我們能覺察自己如何在自己的心中創造出對他人的觀點—「我見」,我對你的看法。因為在心中製造很多他人的我相,我吃了不少苦,並非真的有人虐待我,而是過去我對自己或別人製造了一堆圖案—畏懼他人的看法、妒嫉、羨慕、貪婪、佔有。對他人,我也曾有偏見和觀點,我認為他們真正的德性是什麼;以及我對他們真實意圖的懷疑。對自己、對他人、對父母以及對自己最親的人,我們都勾畫出一些圖案,於是苦就從這些創造出的圖案中產生出來。
 
苦是什麼?老實地問你自己。什麼是你生命中的苦?昨天當我走到田野,冷風吹過來,那是苦嗎?我可以讓它變成苦—「我討厭冷風,我不喜歡它。」但實際上,根本沒問題。我的意思是那是自己完全可以承受的。如果就在心中不將它變成任何東西,它只是冷風—如此而已。
 
只是世間方便
 
然而在阿瑪拉瓦地佛法中心(Amaravati,作者目前在英國的道場),我們花時間制訂出對比丘、比丘尼、在家居士應有的態度,因為我們對長幼秩序有著強烈的看法。你真的會把長老比丘尼變成一個大怪物,對吧?如果身為資深者,我們就會執取:「我比你資深,你只是個新學比丘,去做那個,我是上司。」其實我們是可以把自己塑造成長老比丘,但是我們來此,不是要依無明造業。我們所有的約定俗成,僅僅是方便的方法。所以有了簡化表、道德規約、團體規章,這是為了讓生活單純,不要太複雜。同時也允許我們表達與他人的關係,而有所謂的前輩、同輩、與晚輩的出現。
 
佛陀說:「一切眾生平等,這個見是個妄想。」「我比別人優越,是個妄想。」「我不如人,是個妄想。」「我是」也是個妄想—如果它建立在無明的基礎之上的話。但如果智慧現前,「我是」就只是世間層面的真實。正如同我們說「我餓了」或「我是蘇美多比丘」的意思一樣—並非指一個人。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