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11 期
2012.12.20
整理編寫:宋滌姬、編輯組
接續鐘聲偈:鐘聲傳三千界內
偈頌
鐘聲傳三千界內;
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勳祈世界和平;
功勳祈世界和平;
利益報檀那厚德。
注解
【1】鐘:佛門法器之一。印光大師(1861年-1940年)《復蔡吉堂居士書》:「佛門法器,鐘為第一。」
【2】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稱。佛告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樹、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佛說長阿含經.卷十八》)
【3】佛法:佛陀所說的教法,或者足以表達佛教真理的教義。
【4】功勳:一般意指個人的功勞與成就,在佛教中指修行之功果、階段。
【5】世界:即有情依止之國土也,又曰世間。《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6】利益:即「功德」。若分別之,則自益曰「功德」,益他曰「利益」。天台智者大師(538年-597年)曾解釋:「功德利益者,只功德利益一而無異。若分別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妙法蓮華經玄義.卷六》)
【7】檀那: 即施主、布施者。普潤大師(1088年-1158年)的《翻譯名義集.卷四》:「檀那,法界次第云,秦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
【2】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稱。佛告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樹、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佛說長阿含經.卷十八》)
【3】佛法:佛陀所說的教法,或者足以表達佛教真理的教義。
【4】功勳:一般意指個人的功勞與成就,在佛教中指修行之功果、階段。
【5】世界:即有情依止之國土也,又曰世間。《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6】利益:即「功德」。若分別之,則自益曰「功德」,益他曰「利益」。天台智者大師(538年-597年)曾解釋:「功德利益者,只功德利益一而無異。若分別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妙法蓮華經玄義.卷六》)
【7】檀那: 即施主、布施者。普潤大師(1088年-1158年)的《翻譯名義集.卷四》:「檀那,法界次第云,秦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
語譯
悠揚的鐘聲迴盪在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的教法在萬億國土中傳揚,
願以修行的點滴成就祈求世界的和平安樂;
願將功德利益回向給信眾施主的深厚恩德。
解析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八》記載夏中講經的儀規:在準備工作完成後,「到法堂,維那候法師,至中立定,打磬一下,鐘鼓齊歇,隨舉偈云:『降伏魔力冤,除結盡無餘,聞此妙響音,盡當雲來集。』」等和尚禮佛三拜、問訊後,再舉唱「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四稱)。
這時,和尚上前登座拈香三瓣,維那法師呼眾頂禮三拜已,大眾再各歸位坐。稍待大眾坐穩後,「維那鳴磬三下(或鳴手鐘三陣亦可)。按磬唱云:『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酬帝主深恩;利益報檀那厚德。』」〈鐘聲偈〉畢,再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後吟誦〈開經偈〉,再進入講經。
因時代改變,上述古德所著〈鐘聲偈〉,因時代變化,已將第三句「功勳酬帝主深恩」,更動為:「功勳祈世界和平」,展現更為寬廣的關懷。
鐘是寺院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眾時,常常打擊木製的犍椎。如《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記載:福增城中有外道集會,佛陀讓阿難擊打犍椎,召集大眾。阿難對大眾說:「已得神通尊者、諸阿羅漢,諦聽佛敕:令諸苾芻!當自知時,各現神通往福增城中,受謨尸羅長者供。而彼城中,有諸外道今現集會,當令彼等發生淨信,已生信者使不退轉作大利樂。」
鳩摩羅什所譯的《馬鳴菩薩傳》中,也提到擊打犍椎的象徵意義。馬鳴菩薩年少時就世智聰辯、善通論議。他公然對比丘們說:「能與我論議者,可打犍椎;如其不能,不足公鳴犍椎,受人供養。」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八》記載夏中講經的儀規:在準備工作完成後,「到法堂,維那候法師,至中立定,打磬一下,鐘鼓齊歇,隨舉偈云:『降伏魔力冤,除結盡無餘,聞此妙響音,盡當雲來集。』」等和尚禮佛三拜、問訊後,再舉唱「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四稱)。
這時,和尚上前登座拈香三瓣,維那法師呼眾頂禮三拜已,大眾再各歸位坐。稍待大眾坐穩後,「維那鳴磬三下(或鳴手鐘三陣亦可)。按磬唱云:『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酬帝主深恩;利益報檀那厚德。』」〈鐘聲偈〉畢,再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後吟誦〈開經偈〉,再進入講經。
因時代改變,上述古德所著〈鐘聲偈〉,因時代變化,已將第三句「功勳酬帝主深恩」,更動為:「功勳祈世界和平」,展現更為寬廣的關懷。
鐘是寺院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眾時,常常打擊木製的犍椎。如《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記載:福增城中有外道集會,佛陀讓阿難擊打犍椎,召集大眾。阿難對大眾說:「已得神通尊者、諸阿羅漢,諦聽佛敕:令諸苾芻!當自知時,各現神通往福增城中,受謨尸羅長者供。而彼城中,有諸外道今現集會,當令彼等發生淨信,已生信者使不退轉作大利樂。」
鳩摩羅什所譯的《馬鳴菩薩傳》中,也提到擊打犍椎的象徵意義。馬鳴菩薩年少時就世智聰辯、善通論議。他公然對比丘們說:「能與我論議者,可打犍椎;如其不能,不足公鳴犍椎,受人供養。」
一時之間,中天竺的寺院都不敢公開擊打犍椎。直到北天竺的脅長老前來,要求與馬鳴辯論,久未聽聞的犍椎聲才又響起。
辯論現場,脅長老運用智慧讓馬鳴無法開口,只能認輸,歸入脅長老門下。脅長老為他剃除鬚髮,度為沙彌,受具足戒,教導佛法深義。當馬鳴比丘已博通眾經、明達內外,脅長老就讓他回到中天竺弘法,被國王視為國中兩大寶之一。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便以中國固有的鐘、鼓等代替了犍椎。古德寫了〈鐘聲偈〉,用在「法師講經起止儀規」中,讓大眾在聽經聞法前,先清淨身、口、意,以虔誠恭敬的心來領受佛陀的清淨法味。
辯論現場,脅長老運用智慧讓馬鳴無法開口,只能認輸,歸入脅長老門下。脅長老為他剃除鬚髮,度為沙彌,受具足戒,教導佛法深義。當馬鳴比丘已博通眾經、明達內外,脅長老就讓他回到中天竺弘法,被國王視為國中兩大寶之一。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便以中國固有的鐘、鼓等代替了犍椎。古德寫了〈鐘聲偈〉,用在「法師講經起止儀規」中,讓大眾在聽經聞法前,先清淨身、口、意,以虔誠恭敬的心來領受佛陀的清淨法味。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