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物探尋_揭開身心的奧祕
身心的背景——名與色

身心如同萬花筒,因應與外界的不同的互動,而呈現不同的生命。 身心與外界接觸的變化究竟為何?身與心又是如何相互依存與影響? 從南傳阿毘達摩說法出發,一起來認識身心的背景。



佛法中以名(nāma)與色(rūpa)來分別世間物質與非物質。若欲了解我們的身心狀態,亦必是從「名色」的背景下來了解。那什麼是名法與色法呢?
 
色法
 
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色(rūpa)的定義是能夠被冷、熱、飢渴等所破壞的,亦即色法會隨著冷、熱等因緣而變異破壞。色法包含物質及物質的特性,進一步分析,可區別為四大種和廿四所造色。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它們是色法的基本特點。地界是堅固、粗硬的特點;水界是流動、凝結的特點;火界是暖熱、遍熟的特點;風界是推動、支持的特點。雖然四大各有特點,但任何一個的生起,必然依緣於其餘三個;任何一個的現起,就是它在四種特點中的顯著、突出與現起。
 
「所造色」就是由四大聚合成的色法,共有24個。所以說四大是能造色,四大聚合成的是所造色。這24個所造色是四大的基本衍生色。如眼淨色,會對顏色敏感,六根皆有;顯示男女性別差異的性根色;或像心臟內的血液是所謂的心所依處,心與心所依之而活動。
 
色法生起之源
 
根據阿毘達摩,色法生起的來源有業力、心識、食物、時節(火)四種。業是指過去善心及不善心中的思心所,過去世的業因結生今世果報體。而此世從結生開始,業繼續在這一世當中不斷地產生色法。這是因為受著過去業力的影響,所以,今生也不斷在造作身、口、意業的緣故。這即是「業生色法」。

一期生命裡,依靠心臟裡「心所依處色」而生起的一切心識,都能製造「心生色法」。每一心識產生許多心生色法,它們廣佈至全身各處。若已有些禪定功夫,可以專注於心臟附近,然後動一下手指,會看到由於心想移動手指,而產生許多色聚(最小的色法組合),也會看到這些色聚散佈至全身。當心識處於止、觀、道或果心時,能產生許多代的心生色聚。這些色聚的火界,又能在體內與體外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色聚。這些色聚裡的顏色很亮,因此,偶爾會遇見禪修者或其住處發光的情況。

食物咀嚼吞嚥後,在消化之火的幫助下,會產生新的色聚。這些色聚散佈至全身時,遇到其他三種色聚,又會產生數代的色聚。至於能產生多少代色聚,取決於食物的營養強度,及與其他色聚協力合作的情況。色聚裡的火界也稱為時節,能再產生新的色聚,不同色聚的強度不同。

名法

名(nāma)是傾向對象、認知對象、執取對象的,名法都是傾向於色法。名是指心理、精神的作用,可分為心與心所兩大類;心又可分為世間及出世間心兩大類。
 
心路過程
 
心依生起的情況分為「心路過程心」與「離心路過程心」兩種。「心路過程心」就是:當心生起時,不會漫無次第雜亂的生起,會依照心的法則,以適當的次第生起,稱為心路過程。每一心路過程包含一系列不同種類的心,稱為「心路過程心」(簡稱為路心)。觀名法主要就是觀「路心」——每當根、所緣與識碰觸在一起,便會出現的路心。「離心路過程心」在路心不生起時出現,即生起於結生、有分、死亡的時候。
 
如理作意
 
人類所居的欲界路心可以是善或不善的,這決定於「作意」。而「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是決定欲界心是善或不善的最重要的因素。若碰觸一個對象,並且認知它為色、名、因或果、無常、苦、無我或不淨,就屬如理作意,此時生起的心是善的。若以世俗概念注意一個對象,如:人、男人、女人、眾生、錢、鑽石,認為它是恆常、快樂、自我,那就是不如理作意,此時生起的心是不善的。例如:看見一個漂亮女子,只是認知,不起反應,即是如理作意。若注意她漂亮,想要非禮她、佔有她,便是不善的貪心生起。所以,在生活中要時時如理作意,讓善心生起。

心與心所的相應
 
心與心所構成我們的內心世界,它可以有多重的說明。南傳阿毘達摩以相(特點)、味(功能或作用)、現起、足處(近因)四種界說的方式說明;而中國佛教多從倫理道德的善、不善來說明。例如:貪、瞋都是不善心所,這是著重倫理學的說明;若從心理學來談,貪是依戀愛著對象的心態,瞋是排斥反抗的心態,各有其心理現象。就認識論的向度,貪、瞋伴隨著心的認識活動,心就不能如實地認知對象;而就世間而言,適度的貪、瞋造作,創造成就了人類文化、文明的發展,豐富了世間人生。

就止觀修行者而言,如實觀察對象的狀態與生滅,是就對象樣相的全面通達,穿透語言文字所詮釋的,直接體驗。透過修習止觀,心與心所的情況可以全面揭開。了然於心與心所相應的千變萬化,整個內心世界的奧秘便揭開了——對象刺激心,生起不同心路過程的相續流轉,這就是人生世界的全幅展開。它們的共同實相就是無常生滅、不斷變化。若能不執一法,通達無常、苦、無我,就是解脫。無法了知無常變化,迷戀執取,排斥拒絕,那就只能不斷地在世間流轉了。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