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亦自在
佛教對死亡的看法

世間一切的人事物,都是「因與緣和合」,因此對所擁有的一切,有因緣時要把握珍惜;因緣散了,就要學著放下。



引用一行禪師在《放下心中的牛》書中的一段話:
 
「死亡並非從有到無,並非從有人變成無人,這想法是不對的。當我們深入觀察雲朵,便會看到雲的本質是無生無滅。我們對於出生的想法又如何?一般人認為:出生是從無忽然變成有,從無人忽然變成有人。
 
這是我們一般在觀念上對出生的理解。但透過禪修,深入觀察,便會發現世上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情。雲並非是從無到有,雲是湖中的水、海洋中的水,以及熱量的延續。雲是一種顯現,一種新的顯然⋯⋯。
 
為甚麼要懼怕死亡呢?世上根本沒有死亡,只有轉化、延續⋯⋯,雲承繼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陽的高溫;而雨又承繼了雲。」
 
所以深觀之下,我們根本看不見雲的生日和死期,只有生死流續。有人說:死亡就像換服裝或換房子一樣,只是變換不同的樣貌,來來去去。
 
死亡,是天地萬物的生命常態。這個身體是生命的部分,卻不是生命的全部;隨著每一期的生命樣貌不同,更換各種身體。死亡,只是這一期身體的殞落,卻未必是生命的消失。能夠如此體認,則死亡對生命的意義,其實不是毀滅,而是一種深刻的反省與督促——鞭策我們認真看待自己的生命流轉;用心在十二因緣中,找到切斷的所緣;讓生命有機會邁向究竟解脫。
 
很多書籍討論:死亡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把握時間,而不在死亡本身。要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善用你所能擁有的時間,讓生命隨時處在盡力、用心的狀態;那麼即使有限的生命必然會死,至少較無遺憾。
 
印光大師經常把「死」字掛在床頭,時時警惕自己:「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因此,不要等到千帆過盡,才發現:原來,過去對自己而言,竟沒有任何意義!要常常提醒自己:「如果今天是我此生最重要的一天,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能夠時時思及「生死路滑」;精進之心,自能維持。
 
往生
 
一般人對於生命的結束,稱為死亡,佛教為何稱「往生」呢?
 
因為,死亡並不代表什麼都沒有了。結束的,只是地水火風四大所假合的色身;這當中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會循著過去所造的善惡業,而再去受善惡報;便又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因此,佛法上稱一期生命的死亡為「往生」。以佛教的立場,稱死亡為「往生」,就是此滅彼生,也是另一個「再生」。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