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開敷的蓮華:記大陸參訪十五天
上海佛學院



辦學空間待增加
向以「十里洋場」 著稱的上海,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機場的「無門公廁」,它令人錯愕得說不出話來!
 
到上海,我們參觀的是上海佛學院。上海佛學院也分成男、女二部,男眾部設在玉佛寺,女眾部則在慈修庵。
 
玉佛寺創始於清光緒八年,自慧根法師募建,因從緬甸請回坐、臥各一尊漢白玉佛而得名。文革時,玉佛寺雖然沒有遭到重大的破壞,但仍被「破四舊」的流風所波及,寺裡收藏豐富的經典,歷經三天三夜的大火,悉數化為灰燼。毛澤東時代一結束,上海地區佛寺的復建工作以玉佛寺最先完成,奈何化為灰燼的文化資產,已在灰飛煙滅中再也無法復出。
 
上海佛學院的男眾班就設在玉佛寺的東廂樓上,是由上海佛教協會主辦,於一九八三年成立,目前分有預科班、正科班、研究班,每班修學時間為二年。
 
慈修路是上海唯一的尼眾道場,位於蓁苓街,與街市相鄰,每月初一、十五開放給市民上香、禮拜。住持是廣東籍的觀性比丘尼,法師十二歲在汕頭出家,文革期間下放工廠「勞動」,開放後再度落髮,住持慈修處。尼眾班的學僧由上海教育局負責招生考試,所開課程以基礎佛學為主,最大的困難也是師資缺乏。
 
慈修庵以經懺佛事與香客油香維持門庭,侷促在上海市區,面積狹小,加上佛學院一開兩個班級,四、五十位尼僧在此修學更形擁擠。我們蜻蜓點水似地參觀後,又走向慈修庵甫交涉收回的「沈香閣」。
 
沈香閣原是明朝萬曆年間潘允端所建的家廟,民國以來,曾是華嚴座主應慈老和尚的道場,文革時成為古董工廠,目前正在重修中,待修建竣工,慈修庵的辦學空間將可望獲得改善。
 
上海佛教在「開放」後有個特殊現象,其源起於「寺廟旅遊化」 ,以佛教寺院的修復需要人力,外賓參觀時需要有「和尚」於是「和尚」的需求孔急,早年被迫還俗,已有家室妻兒的人被找回寺院,造成「白天著僧裝,晚上穿小領,回家抱小孩」的尷尬。宗教局目前對僧人的審核,只有在寺院工作時間內「獨身、素食、著僧裝」的條件,上海的「和尚」泰半已變成觀光事業裡的樣板「和尚」,不但與佛門行者的和尚內涵南轅北轍,也成為政治家玩弄政策的悲劇人物;更令人擔憂的是,此一現象有逐漸拓延到僧青年的趨勢,如何防患於佛教幼苗受到此類病毒的污染與迫害,當是上海佛教界應先努力的課題!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