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念佛開示

從最近幾次念佛靜坐的因緣裡, 大家已經逐漸能獨察覺到自己內心中的散亂。其實,心中的念念攀緣不捨, 只有在沉靜下來的時候,用心去觀,才能清楚。現在我們不妨自問:為什麼沒有外境來干擾我,只有我靜靜的坐著,心卻無法澄靜下來?因為長久以來?我們的心已經太習慣於躍動,太習慣於到攀緣了。



修定的大敵

靜坐修定並不是佛教的專利,任何人都可以藉著修定來拓展與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靜坐時保持輕鬆的心情和正確的姿勢——腰挺直, 收下顎,三分眼,舌抵上顎......,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止住妄想。雖然身調好了,但仍有不少人坐下來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掉舉, 佛號提不起來,開示也聽不進去,嚴重地妨礙了止觀的修習,因此接著要與大家談的是修定最大的敵人—— 「昏沉」、「掉舉」和「散亂」。
 
昏沈是心神昏暗沈迷,會使我們無法集中注意力,整個身心昏昧、沈鬱,失去積極進取的活動作用。掉舉是心常受到外境的動搖,躁動、不安,一直被外在的塵境吸住,例如想到過去種種很好玩、很好笑或很快樂的事情,心就一直往那裡攀緣,七上八下、不能安住。散亂是心常放逸出去,心亂、散動,意志力無法提起也無法專注在一目標上, 一般而言,昏沉比掉舉容易對治,散亂是最難對治的;因為散亂的種類太多了, 在攝大乘論中就細分有五種—— 自性散亂、外散亂、內散亂、粗重散亂、思惟散亂等。自性散亂是指在修定當中,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不聽話,一直隨逐外境,念念變異;粗重散亂則是在修定當中,執著「我」及「我所」引起的散亂。
 
常聽人說:「等年紀大了,責任完了,再好好地用功!」其實平常就要學著練習集中自己的意志力與念力,把心念繫在一處,去觀察它如何起伏,才能進一步正念相續,這樣漸漸就能用上功。
 
因此,在修習止觀的過程中,要先看清楚自己屬於哪一種毛病,然後再依法去調理、對治它。現在就請大家把心繫在佛號上, 與大敵作一番打拼吧!
 
二十五方便
我們生活圈中所熟悉關懷的一景一物,在我們靜下來的時候,都還會盤旋在腦海中,讓我們患得患失。身心的疲於追逐在平時我們不太容易察覺,就藉著靜坐用功、調心修止的時候,我們學著先看清楚它、呵斥它、將它抛在一邊,這樣逐漸能讓心澄靜、安寧下來。
 
古來的調心方法有很多,但適合初機,又能具體而微地指導我們,做好靜坐調心的前準備工夫的是天臺智者大師「小止觀」,或稱為「童蒙止觀」中的二十五方便。二十五方便分有——「具緣」、「呵欲」、「棄蓋」、「調和」、「方便行」等五大類。
 
第一、「具五緣」——指的是具備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等五種因緣。調心修定的前題必須建立在戒律之上,如果沒有戒的基礎,容易出問題。修習止觀以戒律為根基,能使我們的情感、意志趨於祥和,知、情、意達到平衡圓滿。因此行者在平常的衣食住行上,要依持五戒十善,遠離過患、嬉戲等,從外在的行為、環境調理起,讓生活樸實不華,並且親近可以指導我們,和我們相互提攜的善知識,如此才能為靜坐修習止觀,奠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呵斥五欲」——對於眼、耳、鼻、舌、身諸根俱足的人來說,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色、聲、香、味、觸,為什麼修習止觀的時候要呵斥呢?經中記載著,曾有住在雪山中的五百位仙人,因聽聞甄陀羅女的歌聲,貪染愛著遂失去禪定,心醉狂亂;而佛世時的蘋婆娑羅王,也因為貪愛色欲,竟不顧身國安危,潛入敵國淫女阿梵婆羅的房中......,人們放縱五根,貪著五欲,就如小兒舔刀上的蜜一般。因此呵斥五欲是要讓心遠離五欲,減少貪染追逐遷流不息的人、事、物,所引生的迷失和過患。
 
第三、「棄五蓋」——蓋是障蔽的意思,是指貪欲、瞋腦、睡眠、掉悔、疑心等五種煩惱,會障蔽我們的心,就像煙雲塵霧遮去日月的光芒一樣,讓心陷入昏闇、高亢、無力等狀況,無法生起善念。因此佛經中說,能夠遠離、隔絕五蓋的人,就如生重病者獲得康復,負債者得到解脫,心靈將充滿無限的生機、活力。
 
第四、「調和五事」——所謂「調和」是指如同要用陶泥來塑造器皿,必須先將泥土調得軟硬適中;也像將琴弦調到鬆緊適中,才能彈出曼妙的音樂;修學靜坐的人也必需先在飲食、睡眠、身體、氣息、和平常的心念上用心調適,讓它們不過多或不足,麤獷或羸弱,才能讓我們的心靈逐漸調和、安定下來。
 
第五、「五方便行」——亦即有五種法門可以幫助我們,在修學上得到好的進展,那就是:好樂深入法門的欲念、捨蓋持戒的精進、尊貴禪定智慧的念力、撿擇法喜之樂的巧慧、決定修學終無迴異的一心。
 
五停心觀
了解到心念的浮動不羈之後,只有設法讓它沉靜下來,才能進一步專心思維佛法的諦理,因此靜坐當中「調心」非常的重要。調心的方法,每個人可以依據不同的根性,選擇「五停心觀」或「四念處」中的任何一種來修習。現在我們先介紹「五停心觀」。智者大師說:「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觀」,也就是透過智慧的觀照,來止息我們的亂心的五種觀法——不淨觀、念佛觀、數息觀、慈悲觀、因緣觀等。
 
一、不淨觀——是教我們覺知人身的不淨,以除去貪欲的觀想,大般涅槃經中說:「若知是人貪欲多,即應為說不淨觀法」,所以如果發現自己貪欲或淫欲心很強烈,可以用這種觀法來調伏。不淨觀中最常用的是九想觀,它是以人死後屍體的變化,作為觀境,對象可以是自己或自己最喜愛人,過程有九個次第,即新死想、青瘀想、膿血想、絳汁想、蟲啖想、筋纏想、骨散想、白骨想、燒灰想。如果無法依照這九個次第來觀想,只觀想其中一個也行,如但觀濃血想——惡息的屍體,從頭到腳皮肉膿爛,臭穢盈流,實無可愛之處。用這種觀察來對治不淨的顛倒亂想,舒解我們無始劫來的重欲、貪染。
 
二、念佛觀——可以對治我們的昏沉暗塞、惡念思維、境界逼迫等三種障礙,念佛觀有持名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如何念呢?就是把佛號念得清清楚楚,不光在嘴巴上念而已,不論金剛念或默念,耳朵都要聽入自己念佛的聲音,將佛號印到內心中去,把心安住在佛號上。觀想念佛是觀佛的相好莊嚴,佛的萬字、無見頂相或佛所踩的蓮花......,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或者思惟佛的智德、斷德、恩德。智德是以佛的智慧、立場來觀察一切;斷德指佛所說的法可以滅盡一切的業障;恩德則是佛的深願,初修觀想念佛可從運用我們的想像力開始觀「想」。觀佛的聖容,由模糊漸至清晰,止息外界一切境與妄念,讓淨念相續不斷,生起正智。
 
三、數息觀——數息在佛經中常被提到是入道的初門,因釋迦牟尼佛最初在菩提樹下禪觀時,就是數息的方法,所以古來的大德對數息法門相當的重視。在雜阿含經中佛陀告諸比丘說:「當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
 
安那般那念梵語ᾹNÂPᾹṄA-SMṚTI,就是數息觀,安那(ᾹNÂ)是入息,般那(PᾹṄA)是出息,所以數息觀是把心繫在呼吸上,計數自己的出息、入息。如果你以呼氣來數就不再在數吸氣,數吸氣就不要數呼氣。不論是數出息或入息都是慢慢地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心專注在數目字上,如果計數亂了或斷了,就表示你的心已被妄念亂想佔據了,那就再從頭開始算,如果,每次都能從一數到十或倒數到一,攝心在數沒有差錯,那就可以循序漸進的由數而隨、而止、而觀、而轉、而淨,也就是智者大師所說的六妙門的修持:「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逕!故釋迦初詢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當知佛為物軌,示跡若斯,三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念佛觀與數息觀皆可以對治我們的散亂、掉舉與昏沈。
 
四、慈悲觀——又名慈心觀或慈愍觀,這種觀法的基礎在於願一切眾生悉受快樂,對眾生生起,濟拔苦迫,給予安樂的慈悲喜捨心。瞋恚記恨心重的人,修慈悲觀,有二種觀法:一是從觀察瞋恚的過患,並修忍辱的功德下手,先對自己修慈悲觀,不斷地提示自己:「我要樂不要苦」,或者是「我要保持自己無怨、無害、無惱、有樂」,這就是先緣自身,使自身心中充滿慈樂,然後再依親疏關係,以清淨之緣於所喜愛的人與自己無關係的人,這時候內心充滿慈念,對一切生命也無瞋怨,則再擴充到六道眾生,乃至自己所怨恨的人或敵人身上。二是由觀慈母恩開始,從知母恩、念母恩、求報母恩,進而發菩提心,對一切眾生起慈心、悲心,以十方眾生為緣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四無量心三昧。
 
五、因緣觀——又叫緣起觀,就是觀因緣的生起如幻,其性本空,用來對治我們的執著、愚痴、煩惱。諸法空寂,一切都是緣起條件所成就的,並沒有真實的實體與自他,佛陀的緣起觀是非常深廣的,因此對緣起的定義、緣起的內容、緣起的流轉、緣起的還滅,必須有深刻而徹底的體會,才能如實的了知、觀空。初學的人可先從文字上的分析理解,再進一步由現實生活周遭事物的生起幻壞,乃至自己心念的相續不斷中去觀察這甚深的緣起。
 
雖然止觀的法門有這許多種,但是要真正能降伏我們修定的大敵,得要自己親自上陣練習去,請大家下點功夫照顧好這顆奔馳的妄心,耐心地馴服它,讓我們一起上路吧!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