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佛燈明的供養專輯
我對供僧的看法



文:陳基台
曾經在一個道場看到有位「施主」,對著師父說:「我捐了五十萬耶,那麼大的數目怎麼沒有把我的名字寫上去?」我看了非常難過,更難過的是這樣的例子並不少。只要有錢,聲音就比別人大,也要求法師另眼相待,這種傲慢的布施,能稱為「供僧」嗎?會有多大的功德呢?供僧本來是可以長養慈悲心、恭敬心的,但是如果沒有智慧的引導,可能就會與我們的原意相違,是值得再商榷的!
 
此外,齋僧大會一年比一年盛大,通常不是學佛的人只見一大群僧人,聚在一起吃很豐盛的一頓飯,會想:原來佛教也不過像天后宮、媽祖廟一樣,趕熱鬧、大拜拜。他們怎麼會興起學佛、禮敬僧寶的心呢?對佛教徒來說,這種聚餐式的交流也會變成一種世俗交際應酬的不良示範,這樣可能提昇佛教的形象嗎?佛教還有很多事需要我們去努力,與其花那麼大的心力去鋪排,何不將它用在佛教文化、教育上,讓我們最愛的宗教、社會、國家,得到真正的淨化、提昇,不是更能皆大歡喜、功德無量嗎? 
 
文:王雅雲
一次要到佛寺前,問長輩是否要我代送供養金去供僧,沒想到長輩竟說:「現在也不是七月或十二月,供什麼僧!」因此,我猜想一定有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想法。其實,弘法的工作天天在做,沒有間斷,如果我們只在七月解夏,或十二月拜年才去供僧,師父的安頓、弘法的經費要從哪裡來?所以我認為,供僧是長期的護法工作。最好在個人或家庭的收入中,每月至少撥一部分,固定用來供僧。這樣既可護持師父安心、穩定的推展弘法的工作,又可免去因對常住需要不了解,只憑自己心意採購,造成足夠的太多,不足的依舊缺乏的情況。 
 
文:王輝震
佛陀教我們供僧,除了讓我們種福田以外,最主要是希望藉著居士的供養,讓出家師父能專心修行,不必為生活、衣食分心,才有更大的力量弘法,說起來是一種相互的成就,最終受利益的還是社會大眾。
 
供僧與敬僧是不可以分開的,我們辦齋僧大會,讓法師們辛辛苦苦的從各地趕來應供,想想,這一路巔簸要耗費多少精神?有效率嗎?何況一次就是數百位,甚至上千位,還要有數千位義工,我們到底是在培福呢?還是損福?而且,上千位法師一起吃飯,四周圍滿了在家居士,這樣莊嚴嗎?這是恭敬供養?如果我們平常就供僧,護持出家師父修行辦道,將心力用於教育眾生、引導眾生學佛上,利益更多的眾生,這樣不是可以把我們供養、布施的功德擴展得更大嗎?
 
文:麥淑英
我認為「供僧」除在財物方面外,還可以用其它的方式。譬如聽到有人對法師做不實的毀謗時,我們可以提醒他,毀謗三寶是要負因果的,或者我們知道誤解的原因,可以委婉向他解釋,這樣不但可以維護三寶的清譽,又可以保護眾生的善根。我們也可以回寺培福,減輕師父們在庶務上的負擔。出家師父與我們一樣,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如果時間許可,居士能發心幫忙處理庶物,法師就有更多的時間,做更深入的研究和修行,對於佛法的弘揚和傳續將更有力量。而且這對有心護法,但財力不是很豐足的居士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供養。不過在我們熱心付出時,還是要以常住的需要為主,在師父的指導下,彼此搭配將可以使我們的發心更圓滿! 
 
文:陳蕙蘭
很榮幸,這幾年和同修們接領齋僧大會籌備工作中的禮僧組執事,從中所獲得的法喜不待言喻,但感觸也不少。我常想,應該有其它更完善的辦法,使齋僧更合時宜、更具時代意義,譬如佛說有四事供養——飲食、臥具、醫藥、衣服等都是供僧。如果可將募得的基金,轉作僧伽醫療、或是教育經費等等,以僧侶最迫切的需要來供養,不是很實惠嗎?
 
文:李麗惠
台灣目前的交通方便,無論供僧或請法,我們都應親自前往,才有誠意。除非預先知道佛寺裡缺什麼,或者由在家居士準備比較方便,否則我比較喜歡直接以錢供養,我想這樣師父比較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達到我供養的心願! 
 
文:施義雄
因應社會的變遷,法師弘法已不再限於道場的講經念佛,須運用各種方便法門來度世人,如電視、廣播弘法、創立慈善機構、醫院......等。我們可視自己的因緣情況,來決定供僧的方式、內容,如財力、人力的支援;知識、時間的提供......等。
 
文:尹世遜
我認為凡是有利於佛法的傳承與弘揚,對眾生有利益,任何方式的供僧都是好的,現在最重要的是讓更多人來學佛,因此在供僧的心態上是祈福也好,是湊熱鬧也好,是求功德也好,只要肯來供僧,就已種下了善根福德因緣,將來終有具正信、正知見,乃至成佛的一天。
 
文:許貴華
我學佛的這幾年中,認識到的供僧方式有幾種:
 
一、是隨緣隨處供養法師。
二、是類似聚餐、聯誼方式的家庭普照或社區佈教。這種方式比較輕鬆,有人說類似西方的家庭禮拜。對於一些尚未學佛,或對佛法還沒有信心的人來說,如果能用這種方式,比較具有親和力,他們參加的機會也就比較大。
三、是現在最為大家熟悉的「齋僧大會」,場面很盛大莊嚴,也有不少人因好奇參加,而了解供僧的意義。
 
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應機度眾,所以我認為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點,只要用心,都能令人心生歡喜,並且利益眾生。 
 
文:謝美榕
七月十五日以飲食齋僧超薦先亡,本來是佛教孝親的方便法門之一。可是今日臺灣佛教,不少人聽說供佛齋僧最好,就忙著趕場參加齋僧大會;聽說蓋寺造塔功德很大,就專擇此項布施,對整個佛教長遠的發展不啻是個絆腳石。學佛貴以隨喜功德,不計較功德大小,如此才可成為興隆佛教之淨財,同時也為自己乃至累世雙親,廣植福德因緣。末法時期我們要以佛教的發展為前題,配合師父推廣佛陀的教育、文化,尤其教育是樹人的百年大計,從長遠看才能使眾生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才是最適宜的供僧、齋僧,而且也不相違背的。 
 
文:楊慧雪
初學佛時,一次朋友邀我到佛寺供僧,並提醒我要多帶一些紅包袋。到了寺裡,我卻不知怎麼辦才好,因為法師們很忙碌,不知怎樣才不會打擾到法師。而且供養幾位之後,我開始擔心不知道法師有幾位,紅包夠不夠?也認不清供養過哪些法師,哪些還沒供養?我希望供養每一位法師,可是,如果到每個道場都這麼供養,也實在負擔不起。所以,我比較喜歡供養僧團的方式。 
 
文:黃美美
我想,每個道場的需求不同,每個僧人的需求也不同,有些不住在寺院的僧人,還是很需要飲食供養的,問題是:齋僧大會每年只辦一次,其他的日子他們怎麼辦? 
 
文:劉玉招
雖然,我們在某些場合會作個別的供養,如供養皈依師父,或是特別向某位法師請法的時候。但是,就我個人來說,我的心意仍然是供養整個僧團、供養三寶的。因為,我相信在僧團中是互相成就,每位法師各有各的執事,除了幕前我們所認識的外,還有許多默默在幕後努力的法師。因此,我對於每一位法師都同樣尊敬,也發同樣的供養心,感謝他們捨離世間許多事,一心修行,傳承佛法,我才有聽聞佛法、學佛的機會。
 
從另一方面來說,供僧其實也是在供養我們自己這一尊未來佛。因為藉著恭敬布施,可以捨去內心的貪、嗔、癡,所謂「不捨不得,愈捨愈得」,成就的還是自己。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