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佛燈明的供養專輯
袈裟裡的願行

慈悲的心腸,莊嚴的儀表,舉止像金山的光耀,語言像蓮花的吐香,流露出清淨的意志喲!......靈山的遺風,佛智的續明,法音像澎湃的海潮,辭義像清涼的甘露,解救了世間的苦痛喲!是怎樣的使人敬仰!使人敬仰!......



炎炎夏季裡,隨著供僧的人潮湧進,寺院裡傳出陣陣悠揚的「讚僧歌」,彷彿淡淡的蓮香漫溢著,憑添幾許清涼!生活在寺院裡的僧人,雖然也來自紅塵,卻削髮,受戒,穿上架裟,暮鼓晨鐘,過著與一般人不同的生活,他們為何而來?希望或曾經帶給人間什麼?

 

由於見到人類生命受老病死苦的逼迫,不忍萬物為求生存彼此競爭、殘殺的無知,兩千多年前,佛陀毅然出家,捨棄了王位和妻兒,經過六年的努力,佛陀成道以後,最先來到鹿野苑,向五比丘宣說他所覺悟的真理——了知人生的苦迫、覺察苦迫的原因,運用八正道等離苦的方法,達到解脫的境界。五比丘聽了以後,當下就證果、得到解脫,並且發願隨佛出家,成為人間佛教最早的「僧」!那年結夏安居圓滿時,佛陀殷殷囑咐五比丘,到各地去弘法,「傳續佛陀的智慧願行」便成了僧團的重要使命。

 

佛陀涅槃後一、兩百年間,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皈依佛教,親近僧團,以和平旳佛法建設起繁榮的社會,隨後又派遣僧團中末闡提、曇無德、摩哂陀等人,前往罽賓、犍陀羅、師子國等地,推展佛陀的教化,溝通當時亞、非乃至歐洲,佛教遂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中國漢明帝時,西域僧伽伽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佛法終於千里迢迢而來;東晉時,第一位中國僧人——朱士行,為令法義更加準確完善,遠赴西域,成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隨後的七八百年,法脈綿延,終於在隋唐時,綻放出中國大乘佛教特有的光芒。其間,無論是佛教經典傳譯、講誦,社會風俗教化,慈善救濟,甚至時政輔弼,僧伽扮演著重要而不可磨滅的角色。

 

前秦時的鳩摩羅什屢經波折,終得以被迎到長安主持譯事,譯出的經論計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法華經、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等,使得影響中國至鉅的佛法教理,得到紮實穩固的基礎,後來的「三論宗」、「成實宗」、「天臺宗」、「淨土宗」也都受其譯經之惠,才能發展出完整的體系。繼鳩摩羅什之後,從事於譯著的還有真諦、玄奘、不空等,另外埋首著述的有慧遠、僧肇、吉藏、智顗、窺基......等,大量的翻譯、著述,豐富了中國的哲學思想,也帶來新的詞彙、文體、意境、命意和遣詞方法,使得中國文學得到新的開展。

 

唐、宋時另有僧伽長年在外,從事社會和民眾教化的工作,一般稱為「倡導師」、「說法師」或「教化僧」,善導大師即是其一。大師每次外出必定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脅不著席,並將施主所供的布匹,都用來書寫阿彌陀經達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圖三百餘幅,因此受他教化的有十至五十萬人之多。一般的倡導師是將原典經文,配和著變文或變相圖等通俗化的經本,再穿插著因果故事及譬喻,以通俗而平易的講解,使得一般人甚或文盲也都能理解,信悅受持。因此,對於善良社會風俗的化導,具有相當大的貢獻,此外也帶動中國說唱文學——變文、寶卷、彈詞、鼓詞的相繼產生。

 

一本佛教慈悲的胸懷,僧伽對於地方公益、慈濟事業的投入,相當廣泛而深入。南北朝初年發生饑饉,有位法進法師,見到餓死的人很多,發心奔走賑災,並勸請散放國庫儲備食糧,但終因數量有限無法普及。不忍餓莩遍野的慘狀,法進法師遂下定決心布施身肉,救助難民,終於感得國家賑放預備糧。除了賑饑,唐宋之間僧人也一秉宗教的精神,熱誠參與修築橋樑、水利、道路;養老、濟貧、慈幼、醫療、義塚、浴室等慈善公益事業,對社會發揮正向、積極的功能。

 

僧伽致力於修持佛法,涵養智慧與德行,也常是執政者諮詢的對象、國家的政治顧問、國事資政,對國家社會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如後趙石勒,一向為人殘虐,專以殺戮為務,僧人佛圖澄目睹這個景象,心生惻隱,就以佛法的方便法門攝化石勒,被奉為國師以後,更是用心良苦的引導德化政治。此外,前秦時的道安,後秦時的鳩摩羅什,北涼時的曇無讖等,也都曾以他們崇高的人格、嶄新的知識,引導執政者,以佛陀的慈悲精神治理國政,減少征戰、殺戮,使得生民免於塗炭。

 

到了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極力倡導僧團遠離「山林佛教」的禁錮,以慈濟、文化、教育做為現代僧團關懷社會、化世導俗的三大志業。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今日臺灣,佛教慈濟志業已普遍受到人們的重視,發揮濟助社會現實困難,給予人心溫暖、安定的力量。然而在文化、教育方面,雖有很多法師致力開辦中華、法光等佛研所、佛學院;倡導多媒體製作及發行佛教雜誌,但相對於迫切需要宗教提昇精神生活,充實文化內涵的人心來說,則還只在起步的階段。因此,當「讚僧歌」再度響起時,持續努力、深化佛教的文化、教育志業,運用現代語言、科技媒體來詮釋經典,活用現代教學方式引導人們,守五戒、行十善,將成為當代袈裟裡的願與行,而這是遠承自佛陀嚴土熟生的終極關懷!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