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之歌
關懷



兩歲半的女孩模仿她媽媽責備的話,對著剛從外面進來的父親說:「爸爸,你尿尿不說,就要打你!」女孩的媽媽當笑話般地轉述給我們聽,自淳師和我卻回應她一大篇幼兒教育須知。在那不到一小時的對話中,卻引發了見菡許多感想。

 

孩子是家庭中的新加入者,原有的環境並不見得是依他或她的需求來設計的。仔細推想,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為適應吃、喝、拉屎,也有著大人無法了解的掙扎。尤其是對一個向來講求效率、速度的現代母親而言,要求她也有耐心陪著兒女痾屎拉尿,確實需要很多努力與愛;否則大人想快,小孩反應卻慢,結果往往是小孩無法得到母親的溫暖照應,反遭斥罵。這當中帶給小孩的挫折感,往往是大人無法體會到的。父母經常不經意那些哭聲背後的事實,以為只不過是孩子沒有長大罷了!小孩與大人的疏離感於是產生。若想進一步教育孩子,就得再一次建立彼此間的情感,孩子才能接受。而施與受之間,往往是親子間最困擾的問題。
 
所以,父母親如果能把小孩當成人一般地對待,他或她才能從自由獨立的時空中,學會自我負責、自我管理。其實孩子尿濕褲子和大人沒有為她準備一個小尿桶有關。孩子身材小,一定要依賴媽媽抱才能在大馬桶中尿尿,但是沒經驗的媽媽不知如何抱才有助於他,卻又急又催的,孩子便畏縮、逃避,久了自然就變成尿褲子不說了。
 
發現這點差異之後,我們建議這位年輕的母親為她的女兒準備小尿桶、小玩具箱、小書桌椅,輔導孩子從她所擁有的天地中學會自我管理,同時也直覺地意識到不是隨處就可大小便,公共地方也不是她的塗鴨板。更重要的是讓她在適合成長的環境中,建立起信心及創造力,這樣她便不需要用哭鬧的方式來吸引母親的注意與關懷了。
 
從這件事上顯示出的仍然是「緣起」的理則:臺灣新生一代的就業方式已逐漸影響到他們的家庭生活,現代父母與子女的疏離,源自於小家庭生活中,忙碌的父母親未能充分準備好育兒的認識與心理調適。而在幼兒成長中,父母親的親子觀念、教育子女的方法,父母親角色功能的發展,都是直接影響其是否能活得安全、有自信的重要因素。孩子的誕生,勢必改變家庭的成員與氣氛,如何幫助父母親調整身心,使孩子進一步獲得正常的成長,正是現代宗教緊扣著社會需要,回應宗教關懷的著手處。宗教人士在弘法時若能著眼於以眾生的需要來轉法輪,佛學院的僧伽教育在落實世間的教化上,才不會落空,佛理的闡揚也就不會偏於哲思,而能指導人間事修了!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