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
揭開七月的面紗



鬼月

中國人習慣將農曆七月稱為鬼月,而且把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叫做鬼節,傳說這一天閻羅王要讓住在地獄中的惡鬼放假一天,讓他們來到人間遊化會也有一種說法是放假一個月,所以一進入七月,從初一到卅日,就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拜拜,但其中仍以七月十五日的拜拜最盛大,這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中元普渡」;因此,在台灣中元拜拜的對象,除了祭祀祖先,追悼亡魂,鬼神更是成了主要的拜拜對象,有很多人還把鬼神稱為「好兄弟」。
 
祭祀祖宗,追悼亡者,敬先賢在出發點,和立意上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但演變到後來,有很多實在是為貪口福、裝面子、鋪排場、大肆殺生、宴親友賓客、浪費金錢,又藉酒滋事,實在違背傳統的仁愛美德;也有違聖人設教的意旨。關於「中元」這二個字不是佛教的名詞,在五雜俎中說:「道經以正月望日為上元,七月望日為中元,十月望日為下元。」修行記又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又老學庵筆記:「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由上可知,中元這個時節是道家祭紀之遺;向來以這一天祭祀祖先,通行中國南北。
 
而祭祀祖先為什麼又跟「鬼」混為一談呢?因為中國人的錯誤觀念認為「人死為鬼」,「鬼者歸也」,說文:「人所歸為鬼」,禮記祭法:「人死曰鬼」,又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所以都認為:一切死人都成了鬼,就連自己的父母死了也不例外;這種習俗的謬說相沿成風,由來已久,非從根本上糾正通來不可。實際上,依佛法所說「人死為鬼」的或然率只有六分之一,其他有升天堂的,有再來人間的,亦有投入畜生道,或下地獄,或為餓鬼或是阿修羅的,怎麼會是所有的祖先都下地獄做鬼了呢?這對祖先不是大不敬嗎?

 

結夏自恣佛歡喜

佛教對於七月十五日,有二個來歷,第一:佛教稱這一天是佛歡喜日,為什麼叫佛歡喜日?因為佛世印度夏季多雨水,天氣酷熱,很多蚊蟲、蛇蟻常常出沒,佛陀慈悲,恐怕傷害物命,又夏月瀑雨,比丘若出外托化,漂失衣鉢,不但有失威儀,也可能構成生命危險,於是制定諸比丘眾,夏季三月一定要安居。在這三個月的期間,禁止外出遊化,可擇選僧伽藍、阿蘭若,或樹下、山窟安居,但這些地方必需無喧雜的聲音,也沒有獅子、虎、狼、毒蛇、蚊蟻或盜賊等難。五分律云:「欲安居時,應先籌量,此處有難無難,無難應住,有難應去」這就是一般所說的「結夏安居」

 
凡是出家人,每年都要結夏安居一次。其實佛陀制定結夏,它是具有深意的,是關係著佛教的興衰的,因為出家眾負有住持佛教的責任。平日他們風塵僕僕,深入社會弘傳教法,那什麼時候要做進修內煉的工夫呢?就是在夏天的這三個月的時間,收攝身心、安靜居住,解行精進,悟證菩提,才能在安居結束圓滿以後再走入社會弘法利生。根據『佛說解夏經』上所說:解夏十五日,清淨律儀,五百比丘眾,悉斷煩惱縛,皆盡諸漏法,而證聖果位。」這表示那些結夏的出家眾,經過三個月的嚴格潛修,都已得到聖果,佛陀見了他們就非常的歡喜,所以這一天叫「佛歡喜日」。同時,七月十五日也是受新歲的日子——過年,就是每經過一次結夏就多一年的戒臘。
 
但如果結夏五年以上,就稱為下座和尚,也就有資格當教授阿閣黎;如果是結夏安居十次以上者,就稱為中座和尚,也就可以當戒和尚,亦即可以傳授戒法給他人;若結夏安居二十次以上,就是上座和尚,由此可知結夏安居在佛教的制度中,是佔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這一天佛教也把它叫做僧自恣日。因為佛制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結夏期間,名為「三月結夏,九旬安居」,而這段時間,出家僧眾,檢束身心,依照律儀,結界安居,尅期取證,因恐在行儀上有違律制的地方,因此制定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為自恣日,准許各人互相恣舉見、聞、疑的過失,或是自己發露,這是一般所謂的出罪;或是請別人幫我糾正,即所謂的舉罪;而經過自恣,每個人對於自己平時所疏漏的過失,就在此時,藉著大眾僧熏修的力量懺除,不再更犯,這是僧伽的入德之門——孕育每位出家人皆成清淨坦蕩的宗教家,這也是滋養清淨僧團的正法,所以僧自恣日也是佛歡喜日。
 
盂蘭盆法會
傳統中,在佛教的寺院往往會在七月十五日舉辦「孟蘭盆報恩法會」,追荐先亡,普施一切惡道眾生。盂蘭盆法會是契合中國孝道觀念的法會,它的緣由是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經中說:大目犍連尊者,從佛學道,修成羅漢,得到六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響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想要報答父母乳哺之恩,但因為尊者的父母都已逝世,於是他就顯神通力觀察,結果,看到他的母親墮為餓鬼正受苦難,因為得不到飲食而骨瘦如柴,目連尊者見境不勝悲傷,就用鉢盛了飯菜,送到母親的面前,他母親馬上以左手接鉢,右手拿飯,誰知飯未送到口,即化成火炭,根本無法進食,尊者見狀更是悲號不已,心想,以自己的神力尚不能救拔母親,只有求救於佛陀。
 
佛陀即為他說救濟的方法,佛說:「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圓滿的日子,經過九旬結夏,眾僧敦品勵學,得道者多,這一天修供,福德倍增,修供的方法是作盂蘭盆,集各種珍饈、五果、香油、床敷、臥具、錠屬......等日用所需,供佛及僧,以此功德能令一切憂難皆離,罪障消除,現世父母增福延壽,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尊者聽了就依照佛陀所說的方法,每年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會供佛及僧,果然,他的母親終於脫離了餓鬼的苦報,往生天上。
 
由上可知,盂蘭盆法會乃是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來,這部經是西晉時代,月氏國的竺法護法師所翻譯的,全部經文八百餘字;同本異譯的還有東晉失譯的『佛說報恩奉盆經』又名『報象功德經』,文字很短,約三百餘字。關於竺法護法師譯的『盂蘭盆經』注釋本很多,有唐朝慧淨大師的『盂蘭盆經講述』及宗密大師的『盂蘭盆經疏』,宋朝元照大師、普觀大師、遇榮、日親等大師以及明朝智旭大師,清朝靈耀、元奇二位大師也都著有疏鈔。
 
至於「盂蘭盆」三個字的解釋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說盂蘭是印度話,它的意義是解倒懸,就好像一個人被倒掛在樹上,那是很難受的,如今要將他解下來,讓他不再倒置;「盆」字,中國話,就是器血,是裝珍饈佳餚的器皿,這些食物是要供養十方賢聖僧,請他拯救倒懸之苦。第二說是認為「盂蘭盆」三個字都是梵語的音譯。慧琳法師著的『一切經音義』中有說:「孟蘭盆,此言訛也。正言烏藍婆拏,此譯倒懸。案西國法,至眾僧自恣之日,云先亡有罪,家復絕嗣,亦無人饗祭, 則於鬼趣之中受倒懸之苦。佛令於三寶田中供具奉佛施僧,祐資彼先亡,以救先亡倒懸飢餓之苦。舊云:盂蘭盆是貯食之器者,此言誤也」,宋遇榮法師之『孟蘭盆經疏孝衡鈔』:「盂蘭盆者,即今大宋翻經者言,此皆梵語訛略也。具正應云:烏藍婆拏,孝順義,供養,恩義,倒懸義。盆亦訛略,舊云:盆佐那,新云:門佐羅,亦云門佐曩,華言救器。以義回文名救倒懸器。」這是對於「盂蘭盆」不同的說法。
 
至於實際的盂蘭盆不一定是盆子碗碟之類。在中國內地的盂蘭盆,是用七、八塊圓木板作成的,每塊有圓桌那樣大,中間貫串一根大木,一層有一塊圓桌,中間隔一尺,每一層都放滿東西,或放針線、剪刀、雨傘、木履、藥材、衣服、或放檀香、鮮花、蠟燭、水果、僧衣、僧鞋應有盡有,這些東西供養賢聖僧的禮物,他要什麼,就任他取什麼,以拿完為止。但目前在台灣地區已經很少有人這樣作了。
 
話說回來,這部『盂蘭盆經』,乍看是敘述目連尊者救母的經過,背後却含藏著,佛陀的無上教化:(一)眾生的惡業苦報不是一般的天眼既可見到的,只有漏盡聖者才能透視眾生的可悲可憫!以神通第一之目鍵連一尊者,為度亡母而啟請佛說盂蘭盆經,普度過去未來一切惡趣的眾生,這是佛陀的大悲心不捨任何一個眾生。所以聖人設教,警惕世人在有生之年不造惡業,因為既造惡業必受苦報,縱使父子至親亦不相代,也不是靠神通力可消除,必須藉佛法的住世來轉化,因為佛法能帶給人生無限的光明、希望,僧寶弘揚佛法淨化人心,所以就能轉惡為善。(二)孝順心,告訴人們唯有盡孝,方能具足一切善法,釋尊成道後,上昇忉利天宮,為母摩耶夫人說法,地藏菩薩亦為母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不僅儒家重孝,佛家更發揚孝道,梵網經上指出「孝名為戒」,以盡孝為持戒的根本,觀無量壽經中三福行之一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佛教的孝道,父母死後還要慎終追遠,為父母解脫輪迴,且連七世父母都要報恩;盂蘭盆經:「若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每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可見盂蘭盆法會,是闡揚孝思,崇養厚德,廣修供養,不是用來諂媚鬼神的。

 

結語
 
了解了七月十五日的真實意義後,我們應當怎麼做才如法呢?就是不僅父母生前使衣食不缺,長壽無病苦,更要讓父母了解佛法,皈依三寶,脫離輪迴;而且不只是對現世父母孝順,也要孝順多生多世的父母,這才是真正的大孝,祈願天下為人子女者,在此「佛歡喜日」,戒殺放生,以增父母之智慧,長養父母之福德。禪宗祖師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由此可見,凡有心者,對於一切有命者,都會不忍心去殺牠,對於一切有血,有肉,有心的動物都會去保護它。
 
再則是要節約,這是一種美德,對於自身的享受要儘量節約。我們知道,每到中元節,民間花費在祭祀上的金錢,實在龐大的驚人,而用這樣龐大至鉅的金錢,去做許多罪惡的事,那是很不值得的,據報導,現在南非的衣索匹亞正有嚴重的飢荒,哀鳴遍野,饑殍千萬,值此佳節,我們更應素食淡飯,把節省下來的錢,本著「人飢己飢」的胸懷,伸出援手,發揮菩薩愛眾生愛人類的慈悲精神,使成千上萬的難胞得以飽餐,若能為親友供佛及僧,濟困救貧,發揚人類的本性,這才是最大的功德,替芸芸眾生多做善事,才是真正的節約。
 
我們既已知道盂蘭盆會的意義及精神,就應該恪遵佛陀的教濟方法,躬行實踐,於七月十五日,不殺生,不舖張,節省下金錢人力來廣結善緣,徹底改變以往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這樣才能得到無上的幸福與法樂,使社會益加祥和,這也才是佛法慈悲濟世的本懷。
 
 
註:
 
三途:即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指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殺或互相吞嗽之處;刀途是餓鬼道,因餓鬼常在飢餓,或刀劍杖逼之處:火途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
 
阿闇梨:華譯為教授,或軌範正行,或悅眾,即是矯正弟子們的行為的比丘,四分律明五種阿闍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經、依止等。
 
阿蘭若:華譯為寂靜處,是比丘居住的寺院的總稱。
 
陀羅尼:華譯為總持,因總一法,持無量義,故名。原有四種,咒陀羅尼,不過是其中之一,但通常皆以咒為陀羅尼。

 

 

 

參考書目:
 
莫居土文選
現代佛學大系第廿五姆
大正賊第十六加
佛學大辭典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