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下) —香光尼僧團的導引之光
管理能力和戒律研究



天乙欣賞悟因的才能,經常接受她的建議。悟因在興隆寺做的兩件事,顯示了她的管理能力和對戒律研究的熱衷。興隆寺的稻田一年兩次稻穀收成後,向來都是存放在寺內的穀倉裡,每當需要騰出空間存放更多稻穀時,常住就會將稻穀用布袋裝好,騎著自行車載到碾米廠,付了錢再將碾好的米載回寺院。而稻穀存放在穀倉的數月裡,經常老鼠為患。於是悟因想了一個新辦法,在收成時,請碾米廠的人前來秤量,將其重量記錄入帳後,再將稻穀存放到碾米廠,而非寺院穀倉。待寺院需要米時,就通知並付費給碾米廠,將碾好的米送來寺院。寺院書記每次存調米糧時要簽名確認,碾米廠也會記錄每次交易的金額。經過一段時間後,雙方再對帳,多退少補,身為書記的悟因要負責每次的交易。
 
勸請天乙制訂每月兩次誦戒的也是悟因。誦戒的佛教用語是「布薩」,源自印度。根據傳統,在每個月的黑月和白月時,僧人會集合聆聽誦戒者念誦波羅提木叉(比丘戒250條;比丘尼戒348條)。誦戒者每念誦至一篇段落時,就會問三次:「是中清淨否?」若是僧眾默然,誦戒者便會說道:「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假如有人違犯戒律,他必須在僧眾面前發露懺悔,並依照所犯戒條的性質和嚴重程度接受懺罪或懲罰(于君方1981, p.199-202)。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台灣,除了少數的寺院之外,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比丘或比丘尼進行布薩或誦戒。天乙回應悟因的請求,開始教導住眾布薩和誦戒的儀軌,並於1963年冬開始進行布薩儀式。天乙不在寺裡時,就由悟因代為主持。
 
悟因住在興隆寺的八年間,和其他人一起下田耕作,工作非常艱苦,讓她開始懷疑這是否就是她想要的修行生活。如果整天要做的事只有耕作,那和留在家裡當農夫有何區別?不過,雖然偶爾會生起這樣的懷疑,但接下來的事情如果沒有發生,她可能會一直待在那裡。1969年,是她人生的轉捩點,當時她29歲,已經過了11年出家人的生活。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