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不偏不倚之道



 

雜阿含經裡有這麼一則記載︰在佛的弟子中,有一位二十億耳尊者,未出家前就是一位琴師,出家後每天非常精進修習佛法,一發起道心,恨不得立刻成佛,因此就徹夜不眠,然而煩惱並沒有斷除,許多的妄想仍在心中奔馳著。過了一段日子,情況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他反而感到懊惱,於是繼續修道的念頭,也像洩了氣的皮球,再也鼓不起來了!佛陀知道了他的煩惱後,就問他說︰「二十億耳!以前你彈琴時,琴弦若是拉得很緊,彈出來的音調能和雅嗎?」他回答說︰

 

「不能。」佛陀又問他說︰「琴弦若是放得太松緩,能夠彈出和雅的音調嗎?」「不能。」「把弦拉得不急也不緩,音調怎樣呢?」他不假思索的說︰「那才和雅悠揚啊!」世尊含著笑︰「二十億耳!修道也是這樣,精進得太急促了,若身體疲累,又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結果只會增加失望;若是不夠精進,就像松弦的琴,想要彈出悅耳的曲調是不可能的。所以,行者要用平常心、長遠心,修學攝受所學的法,不要太急躁,不要太松懈,也不要執取法相,如此修行,自然會有成就。」尊者聽了,滿心歡喜依著這樣的準則思惟修習,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修行辦道也是一樣,修行是身心兼用的,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修行的好福報。一輩子讓我們住最長的房舍是它,用得最久的儀器也是它,如果在它上面可以減少修護費,真是一大福報。平常要大家用功精進,並不是要大家把自己的氣力在二、三天就用完。常聽一位老和尚說,有些同學感念無常迅速,到佛寺請求用功,發願要不倒單,不休息一直打坐、拜佛。老人家慈悲成就他,但又不放心,半夜起來看同學還在拜佛、打坐,坐得很莊嚴;二更再看,坐得已經有點歪;三更再看時,巳經趴在地板上睡著了;五更老和尚做早課,同學已在床上呼呼大睡起不來,白天添補昨夜不足的睡眠。乍看起來好像是笑話。其實,我們常常如此,猛覺時間的短瞬,驚鴻一瞥,擦身而過,突然間某些人的生命力離開了,剩下的足一個軀體,使人心驚膽戰。這時對生命的意義,會提出重新思考,更覺此身非我,不是無常、不幸、意外來臨才非我,例如明明知道時間有限,但眼睛睜不開,心念亂奔馳,專注提不起。所以修行是要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做慎重的思考、選擇、決定,從身心、人我、苦樂社會中,權衡輕重緩急,掌握步驟原則方向,達到不偏不倚中道,自我訓練、自我教育,它不是一朝一夕的急就章。

 

佛教說精神並不忽略物質,為了讓我們明了,在解析上分有色法和心法。心法是精神,色法是物質,修行的時候要兼顧,生命不能糟踏,時間不能浪費,物質也不可以任意蹂躪,身體要調適得宜,但也要有輕重選擇,如果說生命是珍貴的,維持生命的衣食臥具物質也是有價值的,但兩者相較,可以看出生命是惟一的,物質是多樣的。佛經載「佛陀在因地,為半偈舍身。」先儒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半偈既然可以舍身,則在真理的追尋中,顯然道的價值更勝於軀體和生命,有些值值可為另些次要價值的犧牲。在懷讓禪師的修行過程,有這麼一則既載︰身與心就如車子與牛,若牛車不動,是打車還是打牛?修行中,若內心充塞七情五欲,固然無法用功,就是心浮氣燥、焦慮,也無濟於事;若精神松散,昏沈散亂緊接而來。修學佛道的過程,是要善於調適自己的身心,精神的內在充實,自我內在的掌握清晰,不緩不急,不偏不倚,自然身心安然自在,水到渠成,道在其中。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