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07 期
1986.07.20
釋自軒
探尋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一陣窸窣的聲音,驚醒了昏沉中的我,抬起頭接觸到母親溢滿了憐惜的眼光。母親已經病了好長的一段日子了。每當我照顧她的時候,母親總會說 :「我的病拖累你成這樣,每天醫院、公司兩頭跑,又要出差,我多麼想你在這裡陪我、照顧我,可是這麼重的醫藥費又要你負擔,我還是乾脆死了算了,免得連累了你和爸爸。」但有時又說 :「孩子,你去跟醫生說,好好幫我醫,我不想死,我還有好多心願沒有完成,你還沒有結婚,爸爸還要人照顧。去!去!求醫生打最好的針,用最好的藥,讓我的病快點好起來!」一想及此,我的眼淚都會情不自禁的撲簌而下。這些生命呼喚的語言,我無法做任何的答覆,面對眼前的母親、病魔、死神、還有我,我沒有一點力量。
X X
回想在成長的過程中,百善孝為先的文化美德,以及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孝行古訓,一直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中教育著我,然而對於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推乾去濕,咽苦吐甘的孝思,卻無法在負笈離鄉的歲月時空中,對父母聊表於萬一。畢業後,出外求職,偶而假日回家,雙親總是欣喜開顏的忙著準備吃喝、忙著噓寒問暖︰「在外頭有沒有吃飽啊 ?別像從前老當夜貓子太晚睡。」「工作不要太累,傷壞了身體是得不償失哦!」臨走前又仔細地為我打點衣物,每次回家內心都會翻滾著歉疚,因為連最起碼的晨昏定省也無法躬親實踐,反而煩勞父母又多操了一分心。但是那幢住了二十多年的老屋與隔鄰的洋房相較之下更顯得破舊不堪,我迫切想多賺一點錢改善雙親的晚年生活,並且計劃陪他們去四處游賞。天不負所願,老屋經過重新粉刷,增添了現代化的家庭設備也煥然一新了 ;溪頭、阿里山、陽明山……更留下雙親的歡靨。
我以為物質生活的改善以及大自然風光情趣的精神生活,可以讓倆老享受安樂的晚年,直到有一天,母親病倒了,我驀然的驚覺,死魔的陰影,使我意識到生死離別就在眼前。在醫院的那段日子,我恍然了悟,雖是家財萬貫買不回母親一絲的笑顏,顯赫的名位也補贖不了母親世間的久住!面對壽命的有限性,我徹頭徹尾的無能為力!緊接著葬禮,更深刻的感覺到,即使辦得再好、再隆重,又能帶給她什麼呢 ?我不禁要問︰除了口禮之養外,父母親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為什麼甚至連子女的成就,孝敬也無法解開一條條日漸犁深皺紋下的憂愁與失落。內心的問題一直在縈纏著,每當望著父親深鎖的雙眉,一股莫名的焦慮就從內心升起。我試著去搜尋,在過去所讀的書本中,我找不到答案,在生活的音聲中,我聽不到圓融的回答,最後我尋進了佛教的山門。
出家師父平靜的話語深深的感動了我,「有生必有死,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需面對的,你要以何種心態來與它相對,是怨天尤人的不甘情願,還是安詳自在的坦然接受?」內心纏繞許久的問題終於豁然解開了,「其實在這世界上,有情世界有生老病死,器世間有成住壞空,一切都不能長久不滅,即使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都是在生住異滅的循環當中,不會永存,何況是我們四大假合的軀殼呢 ?蓮池大師有云︰「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所以,教父母放下身心稱念佛名,以阿彌陀佛來充實精神的內涵,生時能得到心靈的平和,死時也能自知時至,無有恐怖、懼怕,找到極樂國土為究竟依歸之處。只有父母超脫輪回的生死苦海,我們才真正報答了親恩。」從此,在身心中,我找到了一片祥寧的天地,朝念彌陀,暮念彌陀,日子一久我念佛的習慣也感染了父親,一串念珠成了他最心愛的寶貝。在念佛聲外我聽到了父親清淨無言的心音
x x x
出家後恭讀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大師在文中感慨地說︰「沙門釋子,既甘旨不供,祭祀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如此兩途俱失,重罪難逃。」在多少個宗教生活體驗的日子裡,每當我在接受自己內心的一份挑戰時,腦中浮現的是母親蒼蒼的鬢髮裡那佈滿皺紋的額頭,兩眼含著淚,欲言又止的神態,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而那生命的呼喚總在每個面對諸佛菩薩的時刻裡提攜著我。「孝」,無形地在內心裡滋長、蘊育著,讓我邁穩步伐一步步的往前。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