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應該知道
戒為無上菩提本



 

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校量功德經上說︰「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人以四事供養滿二萬歲,諸佛滅後,各起塔廟復以盡形壽供養,其福甚多,不如男子女人以清淨心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所得功德百分之一。」可見戒乃是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而佛教之根本精神亦在於戒律的尊嚴。因此,為佛弟子,不論在家、出家,均當受持清淨戒法。
 
近年來隨時翻開佛教界的報章雜志,時而可見各道場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的通啟。從各地雲集而來發心求戒的居士亦異常踴躍,這顯示了佛法弘揚的興盛,也告訴我們世人對佛法導引的渴求,在此盛況欣慰之餘,有識之士不難發現其中存在著另一隱憂,盡管一批批戒子不斷的產生,可是離開戒場後,常聽人說,我要受持不殺生戒,但家裡的人好吃活生生的海鮮 ;我想受持不妄語戒,但因為我是一個商人不能不謀利啊!……諸如此類的疑問層出不窮,若不知道其中該以什麼標準來受持,邢麼雖然名為菩薩戒優婆塞、優婆夷,當所受持的戒律與現實生活產生抵觸時,應該怎麼辦呢?是捨戒就事呢?抑或是擇善固執呢 ?清淨的戒法恐怕只是徒然成為生活上的束縛與障礙而已。有些人更消極的以為戒律持之既不易,索性放棄。如此一來,更談不上要得到受持戒律清涼自在的功德,我們確知︰佛法的興衰,完全係於戒法之有無。
 
所謂「毘尼久往,正法久往」,因此我們可以說受戒是佛弟子另一個修學的開始,並不代表已經完成修持了。
 
因此在受戒、學戒、持戒這一修學的次第上,學戒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是受戒前的奠基,持戒時的指南,使我們更能發殷重心,求納戒體,肯定受戒的重要,所以學戒在我們受持戒律上是具有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學戒----了解戒律的開遮持犯,在何種情況下謂之犯戒?在什麼情況可以開緣 ?由於犯戒動機、方法、對象的差異其結果也就不同了,因此輕重與懺悔方式當然也就不相同,且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圓融自在的受持清淨戒,正是大眾最迫切需要的 ;除此以外,由戒法的防非止惡,進一步達到積極的眾善奉行,從六度萬行中,表現菩薩悲智行願的精神,也是每一位發心求受戒者所應該清楚的。但是一般所能接觸到、聽聞到有關戒律之解說,卻只是在戒場有安排講戒,短短七天的戒期當中扣掉生活威儀訓練,演禮,上殿,過堂,可利用的時間已所剩無幾了。對於一個初發心菩薩而言,這是相當不足的。
 
由此可知,受戒以後是必需繼續發心學戒,因為受戒而不學戒是無法體驗戒律的神聖莊嚴,更甭談進而受持戒法 ;最好是在未受戒以前先學戒,了解戒律的真實意義後進而受戒,持戒,以戒為師,行佛所行,如此方堪稱為清淨佛子;如果所有的佛弟子都能學戒持戒,則不愁佛法不興盛。世風日下,寄望有相同認知的佛弟子,發心學戒,如此不僅自己持戒,亦護持他人持戒,戒律受尊重,則正法必能久往於世間。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