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心的黑暗:禪修心鑰
以正念劍,退十魔軍:第七魔軍:疑惑



昏沈睡眠是行者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能力的唯一理由,疑惑是魔羅的第七支軍隊—─令人恐懼生畏的一支軍隊。當行者從練習中偷偷溜走,他可能會開始失去自信,若反覆思量情勢,結果通常無法進步。
 
相反地,疑惑會生起,並慢慢擴散:首先是自我懷疑,然後懷疑修行的方法,甚至漸漸懷疑老師。例如:老師有能力了解這種情況嗎?也許這位行者是個特例,需要 特別的指導方法,同修的行者跟我說的經驗一定是虛構的。因此,對練習時可以想到的每個方面都變得半信半疑了。
 
第七魔軍 vicikicchA(疑惑),它的意義比簡單的「疑惑」一詞還要多,它是由於臆測而產生心疲憊不堪的狀態。例如,被昏沈睡眠所攻擊的行者,便無法集中持 續的注意力,來培養直覺的觀慧。假如這樣的行者保持正念,他也許可以直接經驗到名色,並看到兩者以因果關係相互連結。
 
然而,如果沒有實際的觀察,對名色的真正本質就會依然模糊不清,因為人無法了解他從未看到的事物。現在這位失念的行者,開始訴諸理性與推理:「我在想名色 是由什麼所構成,它們的關係又是如何?」不幸的是,他只能以一種很不成熟的了解,再摻雜一些幻想來解釋自己的經驗。這是易爆炸的混合物,因為心無法洞察真 理而騷動不安,然後是感到困惑茫然、猶豫不決,這是疑惑的另一種型態,過度的推論會使人精疲力竭。
 
不成熟的慧,會讓行者無法達到堅定而確信的狀態,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心註定要在各種的選擇之間游移。由於他記得曾聽過的所有禪修技巧,因此他這種試一點, 那種試一點,於是落入一大鍋雜碎之中,或許就淹沒在其中了。疑惑會是修行上一個可怕的障礙,懷疑、推測的近因,是心在尋求真理時,缺乏適當的作意,而有不 恰當的調整。所以,適當的作意是治療疑惑最直接的方法。假如看的方向正確,就會看到你在尋找的—─事物的真正本質。為了你自己而如此看,你對它就不再有所 懷疑了。
 
為了替智慧的作意創造適當的因緣,有位能把你放在走向真理與智慧之路的老師,是很重要的。佛陀說,想要發掘真理的人,應該找尋一位可信賴又有能力的老師。如果你無法找到好老師,並聽從他的指導,那麼你必然會求助於現今看得到的、過多的禪修文學。
 
請千萬要非常小心,如果你是位貪心的讀者,假如獲得很多禪修技巧的一般知識,然後想把它們都放在一起,最後你可能會大失所望,甚至會比開始時還要疑惑。即 使有些是好的技巧,可是由於你並未正確而徹底地練習,技巧就會變得無效,同時還會懷疑它們。如此會使自己失去經驗禪修真正利益的機會。如果人無法適當地練 習,對世間現象的本質便無法獲得個人的、直覺的、真正的了解,不只疑惑會增加,心還會變得粗重、僵硬,被忿怒—─厭惡以及與其相關的心法所攻擊,挫折與抗 拒可能也在其中。
 
〔多刺的心〕
 
忿怒讓心像刺一樣,既粗重又僵硬。在它的影響下,行者會被心刺傷,就如旅人強行通過荊棘,每走一步都會受苦。由於忿怒對許多行者的禪修來說,都是個很大的 障礙,我會詳論一些細節,希望讀者能學到克服的方法。大體上來說,它是從兩種心態所產生:首先是疑惑,其次是所謂心的「結」。
 
為我們顯示覺悟之道的佛陀說,有五種疑惑導致多刺的心,行者會被疑惑刺傷。他會先懷疑「法」—─通往解脫之路;同時懷疑僧伽 —─根除部分或全部煩惱的聖人;接著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戒行與禪修方法;最後懷疑同修的行者,包括老師。當出現這麼多疑惑時,行者內心充滿忿怒與抗拒—─他的心當然變得多刺,實際上他可能非常不願意禪修,對它半信半疑,覺得不可信賴。
 
然而,我們尚未全盤皆輸,智慧與知識是這種疑惑狀態的良藥。知識的一種形式是推論,通常具說服力的話,如老師的推論,或具激勵性且結構完整的開示等,都能 把疑惑的行者從荊棘叢中哄出來。回到直接觀察的清晰道路上,如此的行者會大大地鬆口氣,並心存感激。現在,他們有機會親自洞悉實相真正的本質,果真如此, 那麼更高層次的智慧,會成為他們多刺的心的良藥。
 
然而,一旦無法回到道路上來,疑惑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五種心的「結」〕
 
多刺的心不但會從疑生起,還會從其他地方,即所謂五種心的「結」生起。當這些「結」出現,心會因為厭惡、挫折與抗拒等粗重、刺痛的狀態,而感到痛苦。但這 些「結」是可以克服的,觀禪會自動將它們從心中清除。在它們想要入侵禪修時,第一步是認出它們,以恢復寬廣與靈活的心境。
 
第一個「結」是被各種感官所緣束縛。一旦渴望令人愉悅的所緣,就會對真正在當下所發生的事感到不滿。最主要的所緣—─腹部的起伏,看起來也許無趣且不如人的幻想,但如果這些不滿生起,就會暗中破壞禪修的進展。
 
第二個「結」是對自己的身體過度執著,有時可說成是極度自戀。另一種變化是在其他人身上投射出執著與佔有,這是第三個「結」,這現象是如此普遍,無須我詳述。
 
在禪修過程中,過度自戀會是個值得注意的障礙。當人長時間坐著,必然會生起不愉悅的感覺,有些還相當強烈,你可能開始納悶可憐的腿是否還能走路?也許決定 張開眼睛、伸伸腿,此時,持續的注意力通常會被打斷,失去衝力。溫柔地考量自己的身體,有時會攆走探索痛苦真實本質所需的勇氣。
 
個人的外表是會引生第二個「結」的另一個領域,有些人要靠時髦的服飾與裝扮才會感到稱心。如果有時無法取得這些外部支援(也許在密集禪修中,化妝與浮誇的流行打扮是不恰當的,也會分散注意力),這些人感覺好像失去某些東西,而憂慮就會影響他們的進步。
 
 心的第四個「結」是被食物所束縛。有些人喜歡吃得多,有些人則有很多奇想或偏好。對那些最關心食慾是否滿足的人來說,在打瞌睡中所發現的快樂,會大於修習正念的快樂。有些行者有相反的問題,會不斷地擔心發胖,他們也被自己所吃的東西束縛。
 
第五個心的「結」,是以下一世投生在梵天為目標來禪修。這除了實際上將禪修奠基於愛欲的渴望之外,還把眼光放得太低了。
 
藉由勤奮地修行,可以克服這五種「結」,以相同的方法,也能克服疑惑與隨之而來的忿怒。解除了多刺的不適之後,心如水晶般清澈明亮,它會很歡喜地開始精 進,讓你走上修行之路;持續地精進,讓你向前走入更深的禪定中;精進到極致,在修行的最高階段帶來解脫。這三種精進—─事實上指向維持心的警覺與敏銳,是 抵抗魔羅的第七支軍隊—─疑惑—─最好、最自然的防禦策略。只有當心從所緣溜走時,像有時精進力減弱,這時疑惑的臆測與遁辭才會乘虛而入。
 
〔信心讓心變得明晰〕
 
信心(saddhA)也有讓心變得明晰的能力,且能清除疑惑與忿怒的烏雲。想像一桶渾濁的河水,充滿著沈積物,有些化學物質,諸如明礬,有能力讓懸浮微粒子迅速沈澱,留下清澈的水。信心的作用正是如此,沈澱雜質,為心帶來澄淨。
 
不知三寶功德的行者,會對佛、法、僧與禪修的價值感到疑惑,於是就為第七魔軍所擊敗。這種行者的心就如一桶渾濁的河水,但是當他從閱讀、討論佛法或開示中知道這些功德後,疑惑就會漸漸沈澱,而喚起信心。
 
有了信心,便會開始渴望禪修,願意盡力以達到目標。強烈的信心是真誠與奉行的基礎,真誠地禪修與奉行佛法,必定能發展精進、念與定,然後智慧便會在觀慧的各階段中顯露出來。
 
當禪定的環境與條件具足時,智慧自然會顯露出來。智慧唯有在人能看到名色的自相與共相時產生。「自相」是指直接經驗到名色的個別特性,例如顏色、形狀、味 道、氣味、高聲、軟硬、冷熱、移動與各種心法;而對一切名色的特相而言,「共相」則是普遍性的。在個別的特質或特性上,每個所緣與其他所緣可能差異極大, 然而全都有無常、苦、無我的共相。
 
經由全然的覺知而自然生起的慧,能清楚且無疑地了解自相與共相兩種特性。這種智慧的一個特質是光亮,它照亮覺知的範圍。智慧好比探照燈劃破黑暗,顯露出至 今都看不到的東西—─一切所緣與心法的自相和共相。透過智慧之光,你會在任何自己所涉入的活動,無論是見、聞、嚐、觸,透過色身的感覺或思考看到這些特 質。
 
智慧運作下的特相是無癡。當慧生起時,心就不再為與名色有關的錯誤觀念,或愚癡的見解所困惑。
 
看得清晰、明亮且不困惑,心便開始充滿新的信心,稱為「證信」。證信既不盲目也非無有根據,它直接得自於個人的實相經驗,它就如雨水,讓人獲得滋潤。經典描述這種信心,是以個人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決心,如此,我們明白信心與智慧兩者密切相關。
 
證信不會因為你聽到似乎合理的陳述而生起;也不是來自比較性的學問、學術研究或抽象的推論;更非由尊者、老師、仁波切或心靈團體把它硬塞進你喉嚨的。你自己直接、個人、直覺的經驗,才能帶來這種堅實且持久的信心。
 
發展與明瞭證信最重要的方法,是遵從經典的指導而修行。四念處禪修法有時會被認為太過狹隘或過於簡單,從外表看來似乎如此,但是當智慧開始在深度禪修中顯露時,個人的經驗便會粉碎這種狹隘的迷思。內觀帶來智慧,那一點也不狹隘,而是能看到遼闊全景的。
 
在信心面前,便會自然地注意到,心變得如水晶般澄澈,無有擾亂與污染,此時心也充滿著安詳與清澈。證信的功能是集聚並澄淨五根—─信、精進、念、定與慧。 它們變得敏捷又有效率,而其積極的特性也會更有效地展開,以帶來平靜、有力、敏銳的禪定,如此行者不但能成功地克服第七魔軍,而且也包括其他魔羅的九支軍 隊。
 
〔激發修行成就的四種力量〕
 
禪修就如在俗世中的努力,一個精力充沛,心又堅強的人,可以確信能完成任何渴望的事情。精進與心的力量是四種激發修行成就力量中的兩種,「欲」 (chanda)是意願,是第一種力量,精進(viriya)是第二種,心的力量是第三種,而智慧是第四種。如果這四個心所為禪修提供了推動的力量,禪定 便會顯露,不論他是否想從中得到任何結果,他甚至能以這種方式達到涅槃。
 
佛陀講過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如何達到禪定的目標。如果母雞以希望蛋能孵化的真誠心來下蛋,但後來牠跑開了,把蛋暴露在大自然裡,那麼蛋很快就會腐壞。 而另一方面,假如母雞很認真地看待自己對蛋的責任,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孵蛋,牠的體溫讓蛋避免腐壞,而又能讓小雞在裡面成長。孵蛋是母雞最重要的責任,牠必 須以正確的方式去做,微微張開翅膀保護雞巢,不讓雨水淋濕,還必須注意不要坐得太用力而坐破了蛋。如果牠以正確的方式坐著,而且孵上足夠的時間,蛋自然會 接收到足以孵化的溫度。在蛋殼裡,胚胎發展成鳥喙與爪子,日復一日,蛋殼漸漸變薄。在母雞簡短離巢的時間,小雞可以從裡面看到光線慢慢變亮,大約三週左 右,健康的黃色雛雞便從幽閉的空間啄殼而出。結果就是這樣發生,不論母雞是否能預見這結局,牠所要做的,就是充分而規律地孵蛋。
 
母雞非常專注地獻身於這項任務上,有時牠們寧願忍受飢渴,也不想離蛋起身,如果實在必須起身,也會很有效率地完成差事,然後儘快地回來坐著。
 
我不建議你不吃飯、不喝水或不去上廁所,我只希望你受到母雞耐心與堅忍的激勵。想像如果牠變得浮躁且焦慮不安,坐幾分鐘後,就到外面去做幾分鐘其他的事,蛋便會很快腐壞,而小雞也會無法出生。
 
對行者來說也是如此。如果在禪坐期間,你很容易屈服於那些一時興起的念頭,而去搔癢、移動或扭動,精進的熱度就無法持續到讓心明晰,而使它不受心的障礙與 困難等腐蝕性的影響所攻擊,就如前述五種心的「結」—─欲、對自己與別人身體的執著、貪食,和以未來的欲樂為禪修目標等的渴望。
 
一個努力在每個當下保持正念的行者,能產生持續的精進,就如母雞身上持續的熱度一樣。這種精進的熱度讓心不會腐壞,也不會暴露於煩惱的攻擊之下,同時也會經由它的發展階段,讓慧成長、成熟。
 
這五個心的「結」會在缺乏專注時生起。如果行者在接觸愉悅的感官所緣時不夠審慎,心就會充滿渴望與執取—─第一個「結」。然而,有了正念就能克服愛欲。同 樣地,假如能洞察身體的真實本質,執著就會消失,對其他人身體的迷戀也會隨之減少。因此,第二個與第三個「結」就解除了。
 
密切注意進食的整個過程,可以克服第四個「結」—─貪吃。如果人以了解涅槃為目標來完成整個禪修,那麼心的第五個「結」—─希望來世再生於梵天界,獲得世 俗欲樂的渴望也會消失。因此,持續的念與精進可以克服這五個「結」。當這些「結」解除後,我們的心不再被黑暗、壓迫的心法所捆綁,便能自在地迎向光明。
 
有了持續的精進、念與定,心會慢慢充滿佛法的溫暖,而使心保持清新,並讓煩惱枯萎。佛法的芳香瀰漫所有的地方,而無明的外殼漸漸變得更薄、更透明。行者開 始了解名色,以及所有事物的因緣。信心立基於直接的經驗,透過因果的過程,他們直接了解名色如何相互關連,兩者並非由一個獨立的「我」的行動與決定所推 動。經由推斷,他們了解這相同因果關係的過程存在於過去,也將繼續到未來。隨著練習的加深,會得到更大的信心,不再懷疑自己與禪修,以及其他的行者或老 師,心中充滿著對佛、法、僧的感激。
 
然後會開始看到事物的生滅,並了解其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在這種慧生起時,對這些現象的無明也消失了。
 
就如正要孵化的小雞,此時你會看到很多光從蛋殼外照進來,對各種所緣的覺知,會以愈來愈快的速度向前移動,你將會充滿著一種未曾經驗過的精進,同時生起強大的信心。
 
如果你繼續孵化自己的智慧,將會引導你朝向涅槃的經驗—─道心與果心 (1)。你會從黑暗的殼中解脫出來,就如小雞充滿熱情地發現自己來到這個大世界,與母親在這陽光普照的農家庭院中奔跑,你也一樣,將充滿無比的幸福與快 樂。經驗過涅槃的行者會感到一種獨特、新發現的無比快樂與幸福,他們擁有特別強大的信心、精進、念與定。
 
我希望你能深思這母雞的譬喻,正如牠不帶著希望或渴望來孵化小雞,僅僅以一種有意識的方式完成牠的責任。所以,願你好好地「孵化」你的禪修。
 
願你不會成為一顆腐壞的蛋。
 
〔指揮自己的船〕
 
我曾花許多時間在疑惑與相關的問題上,知道其嚴重性,所以希望能幫助你們避免。我知道疑惑會帶來多少痛苦,當我二十八、九歲時,開始到仰光的馬哈希禪修中 心(MahAasI SAsana Yeiktha),在前輩馬哈希尊者的指導下禪修。到禪修中心大約一星期後,我開始對同修的禪修者吹毛求疵,有些應該要禪修的比丘戒行並不清淨,他們看起 來既不謹慎又不細心。而在家的禪修者也是如此,看似想要交談,又以一種野蠻無禮的態度四處走動。我的心開始充滿疑惑,甚至我的老師—─一位馬哈希尊者的助 理,也在我吹毛求疵的心火裡:此人從不微笑,而且有時魯莽又嚴厲,我覺得禪修老師應該充滿和善與關懷才對。
 
一位有能力的老師可以憑知識、經驗推測行者的狀況—─根據許多行者的經驗與經典的研究,這位正在教導我的老師也不例外。他看到我的練習開始退步,猜到首因 應該是遭到疑惑的攻擊,於是非常溫和且善巧地責罵我。之後我回到房間自我反省,我問自己:「我為什麼到這裡來?來批判其他人,並測試老師嗎?不!」
 
我了解自己到禪修中心來,是為了儘可能去除輪迴旅程中累積的煩惱,希望藉由中心的禪修傳統裡的佛法修行,來完成這個目標。對我而言,這反思是個很大的澄清。
 
突然腦中靈光一閃,我好比駕著一艘帆船,在外海被狂風暴雨襲擊,四周巨浪波濤洶湧,船被風吹得東倒西歪,我無助地在汪洋大海中搖晃。附近的其他船隻也遭受 同樣的困境,但我並未操控自己的船,反而高聲地向其他船長咆哮著各種指令:「最好升起船帆!嗨,就是你!最好把它們降下來!」如果我繼續做個愛管閒事的 人,很有可能會發現自己已沈在海底了。
 
這就是我自己學習到的。從此以後,我非常地努力,心中也不再存有任何疑惑,甚至變成老師特別喜愛的學生。
 
希望你可以從我的經驗中獲益。
 
 
【註釋】
(1) 道(magga):指當煩惱斷盡,覺悟的剎那,同時也是涅槃最初的、獨特的心。果(phala):緊隨道心之後,繼續覺知涅槃的心的剎那,此時煩惱已止息。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