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
魚籃提向風前賣與誰? 魚籃觀音

魚籃觀音總是年輕貌美且具有魅力, 她答應婚事,不像妙善拒絕婚姻,但與妙善同樣地保持著處女之身, 她利用性欲為手段,來幫助別人向善。




如果妙善公主是處女童貞的象徵,魚籃觀音則是較複雜的女性形象,祂以「馬郎婦」聞名。這兩種形象都包含在漢日佛教藝術的「三十三觀音」之中,魚籃觀音列於第十,而馬郎婦則列於第二十八。
 
鎖骨菩薩與金沙灘馬郎婦
 
唐代佛教盛行,但在陜西東部一帶的人因性喜打獵,對佛教缺乏興趣。約在唐獻宗元和四年( 809 )或元和十二年( 817 )時,有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來此,揚言誰能在一個晚上熟記《法華經》中的〈普門品〉,她便委身下嫁。

第二天早上,有二十個人通過測試,女子稱言無法嫁給這麼多人,她要他們熟記《金剛經》(或《般若經》),第三天,十個人通過考試。她再要求人們在三天 以內背記整部《法華經》,這次只有馬郎通過測試。馬郎於是開始準備婚禮,並邀請女子到家中,一進門女子便道身體不適需要休息。就在完婚之前,女子突然去 世,而且屍體很快就腐壞了,馬郎必須立即將她下葬。

幾天之後,一位身著紫袍的老和尚來到此地,要求馬郎帶他去看女子的墳墓。當和尚打開墳墓,並用他的手杖碰觸這屍體時,只見屍體的血肉早已腐爛,只剩下 由一條金鍊子串起來的骨頭。和尚告訴圍觀的群眾,這女子是聖人示現,她來此是為了要解救他們脫離惡業。和尚用水將屍骨洗淨後,繫在杖上騰空而去。之後,許 多居民就此改信佛教。(1) 就像舍利子一樣,金鍊子串起來的骨頭是聖人明顯的標記,所以把她稱為「鎖骨菩薩」。

在這故事最早的傳說中,這女子尚未被指為觀音的化身,而且也未提到魚籃,甚至連出現聖蹟的地方也不知名。所有的故事細節都是在後世添加的,隨著有關祂 的信仰的發展,這些故事成了普通的常識,並且常為人所引用。例如:一位和尚問陜西汝州風穴延昭禪師( 887-973 ):「何為法身?」他即回答: 「金沙灘馬郎婦。 」(澤田 1959:40; Stein 1986:54 )黃庭堅( 1045-1105 )於宋哲宗元祐三年( 1088 )也曾引用此句,而作「鎖骨金沙灘」詩句。從宋代至元代,大約在十二世紀至十四世紀之間,許多禪師在他們的詩作中引用了這個人物。這女子後來被認為是觀音 的化身,人稱「馬郎婦」或「魚籃觀音」,稱她為「魚籃觀音」是因為她到金沙灘時,裝扮宛如一位賣魚婦,手中提著魚籃。例如無準師範禪師( 1174-1249 )所寫的一首〈漁婦觀音〉詩中如此形容她:

腥穢道身不自知,更來漁市討便宜,就中活底無多子,提向風前賣與誰?籃內魚衣中珠,見買見賣,少實多虛。(《卍續藏經》卷一二一,頁950;澤田1959:41)
 
魚籃觀音
 
在同一時期,魚籃觀音也成為繪畫當中最受歡迎的主題,許多不論是以馬郎婦或魚籃觀音為題的畫作至今仍有留存。 洪邁( 1123-1202 )所說的一則傳說證明了這個題材在宋代的普遍性。

在海州胊山有個賀氏家族,世代都以畫觀音像為業,全家茹素。每一幅畫像都價值五萬至六萬錢,經過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因為每一幅畫像都需要長時間精工繪製而成的緣故。等傳到這一代的賀先生時,畫藝尤其高超。

有天當他正在案前作畫時,一個乞丐來到門前,遍體都是癰瘡,膿爛出血,滿身臭氣讓人不敢靠近。他手裡提著一籃鯉魚,想要以鯉魚求畫。賀先生便對他說: 「我家世世代代都斷絕葷腥,為什麼要拿這些來侮辱我們?」那乞丐說:「您所畫的觀音像還不夠逼真,我雖然因為貧窮不得不來行乞,可是我卻收藏了一幅非常好 的觀音像,您想要收藏嗎?」賀先生聽了心中大喜,於是灑掃房間,準備了一間淨室,請乞丐入內。當那乞丐一進到房間後,便將門反鎖,過了好久,他才呼喚主 人。賀先生前往屋內探視,只見乞丐早已化為觀音真相,屋裡金光晃耀,百寶莊嚴。賀先生立即召喚家中子弟,焚香禮拜,滿室異香馥郁繚繞,歷經數個月都不消 散,從此賀先生的畫名更加遠播。(《夷堅志》補卷第二十四,頁 1772 )

雖然我們無從得知這幅畫像是否為魚籃觀音,但顯而易見地,那位乞丐是祂的示現,因為那一籃鯉魚已表示得很清楚了。在眾多以魚籃觀音為主題的畫作中,一 幅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由趙孟頫所繪的魚籃觀音,是較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另一方面,有關馬郎婦的畫作是讓人較難以辨識的,因為有關她的描繪方式與一般 中國仕女像並無不同,例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另一幅宋代手持畫卷的仕女圖, 由畫中一位僧人的題字來判斷,這名仕女可能就是馬郎婦。宋濂(1310-1381 )所寫的〈魚籃觀音像贊〉(《宋學士文集》卷五十一),是魚籃觀音較完整的「傳記」。
 
菩薩以「性」作為方便法,來幫助別人向善
 
無論在中國的詩詞與繪畫當中,魚籃觀音總是年輕貌美且具有魅力,她答應婚事,不像妙善拒絕婚姻,但與妙善同樣地保持著處女之身,她利用性欲為手段,來幫助別人向善。
 
〔延州女子的傳奇〕
 
在唐代宗大曆年間( 766-779 )住在陜西東部延州的一位女子, 她比馬氏還要早幾十年,這女子與任何有求於她的男子發生性關係,然而,只要與她發生性關係的人,據說從此都不再有性欲。(2) 被當作蕩婦的這名女子在二十四歲時就死了,然後被隨便埋在路邊的公墓裡。後來有位西域的僧人來到女子的墓前焚香致敬,那些憎惡這個女子的村民們,紛紛詢問 這位和尚為何要理會這個人盡可夫、寡廉鮮恥的女人?和尚說這名女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慈悲,他並且預言她的骨骸會連成一串,因為那是證明菩薩的證據之一。 當那女子的墳被打開時,她全身的骨骸果真像鍊子一般串在一起。這名女子是個妓女與蕩婦,在一本撰述妓女傳記的明代作品《清泥蓮花記》中,馬郎婦與延州女子 同時被列舉在其中。(Teiser 1988:32-34 )

的確,在明、清兩代,不只是宮女,就連男扮女裝的演員,都會因為扮相「貌美如觀音」 (3) 而受傾慕者讚賞。 馬郎婦與延州女子這兩則故事在同一個主題—「性」上,雖然有明顯的差異,但不論是直接發生性關係或開始答應而後拒絕,兩者皆能成為心靈轉化的工具。菩薩以 「性」作為方便法,這在許多大乘顯密經典中,都可看到相同的例子。
 
〔顯教經典中,善巧方便度眾生的妓女〕
 
處於了解一切無二無別的覺悟境界的菩薩,在禪定當中可以調伏所有的惡業,這就是為何維摩詰到妓院與賭場,並且犯了五重罪,卻沒有因而墮落的原因。( Thurman 1976:21, 64 )事實上, 「十方世界扮演惡魔的魔王,都是居於不可思議解脫之境的菩薩,他們之所以扮演魔王,是為了透過如此的善巧方便來度化眾生。」(同上,54 ) (4) 這正代表了《維摩詰所說經》中所說的:「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 」(《大正藏》卷十四,頁550b )

婆須蜜多( Vasumitra )這位美麗的女神,可以視為高明的誘惑者, 在《華嚴經》第三十九品〈入法界品〉中,她告訴善財童子,她用這種方式教導所有充滿激情來到她那兒的男人,這使得他們得以從情欲中獲得解脫。她沒有差別地 提供他們想要的,來滿足他們的欲望,並藉此使他們捨欲除念,有些人一見到她就滅除了熱情,有些人僅需要與她說話,或是握著她的手,或待在她的身邊,或凝視 著她,或擁抱她,或親吻她, 才能消除他們的情欲。 ( Cleary 3:148 )(5)

在瑞高‧歐努馬( Reiko Ohnuma )針對佛教文學中「身體的禮物」這個主題所作的博士論文中,指出菩薩與妓女之間的相似處:

因兩者皆戒絕了配偶與家庭的私愛,他們就能自由平等地施與眾生。當然這最大的差異在於妓女被欲望所趨,而以交易的方式來施予;菩薩則是被慈悲所駕馭,而以完全慷慨的方式來給予。儘管如此,妓女與菩薩皆是必須誘惑並滿足她們的顧客,而且有效地使用許多種為取悅所有人而有的不同變化的技巧。事實上,在《大乘方便經》中,對菩薩透過善巧方便將「法」傳授,與妓女騙取顧客的各種方法,即已做了明顯的比較。( 1997:210 )


這部經收錄於《大寶積經》(《大正藏》第三一O經)中,它將精於善巧法用的菩薩、妓女及捕魚師做如下的對照:

善男子!譬如婬女善知六十四態,為財寶故,媚言誘他,詐許捨身,所重之物,無所匱惜。後得彼物,得彼物已,驅逐令去,不生悔心。善男子!行方便菩薩,能知隨宜行於方便,如是教化一切眾生,隨其所欲,而為現身,於所須物,心無吝惜,乃至捨身。……善男子!譬如魚師,以食塗網,投之深淵,既滿所求,即尋牽出。善男子!行方便菩薩,亦復如是。以空、無相、無作、無我智慧,熏修其心,結以為網,一切智心,以為塗食,雖投五欲污泥之中,如其所願,牽出欲界。(《大正藏》卷十一,頁 597a-b;Chang 1983:434 )

菩薩與妓女有著另一個相似處,也就是兩者都沒有差別心。 那也就是為何《彌蘭王問經》中妓女頻陀瑪提( BindumatI )就像尸毘王一樣,履行了「真實之力」,而使大恆河的水逆流,因為「兩者皆用他們的身體,平等地讓每個求索者滿意,而不顧他們的社會地位。」當阿育王驚 問:「此大恆河之流如何向上逆流耶?」她回答:「大王!與財於妾者,雖是剎帝利、婆羅門、首陀羅、毘舍或其他之任何人,妾皆一樣仕奉。對剎帝利無特別之尊 敬,對首陀羅無特別之輕蔑。離愛好與嫌惡之心而奉財主。如是,依此誓言而令大恆河之流逆流。 」(《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六十三卷, 頁 209-210;Ohnum 1997:211-2 )頻陀瑪提可被認為是延州女子在經典上的鼻祖。

身色的「無常」與欲望的「空性」,最能以「性交」生動地揭示出來。鳩摩羅什於東晉安帝義熙元年( 405 )所譯的《大莊嚴經論》(《大正藏》第二O一經)中,有兩則寓言傳遞這樣的訓誡。為了要教化一個妓女,「法師即以神通變此婬女,膚肉墮落,唯有白骨,五內 諸藏,悉皆露現。」然後法師告訴眾人:「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水聚沫,如金塗錢」,本來是眾人所珍愛的美色,如今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堆白骨,因此而得不淨 觀。(《大正藏》卷四,頁277c-278a )第二個例子是,有一位幻師將一塊尸陀羅木變成一個女人,並且在眾人面前與她共作欲事, 然後再將她變回一塊羅木。(《大正藏》卷四,頁285a;澤田 1959:46 )
 
〔密教經典中,觀音化現美女調伏惡王〕
 
如延州女子的故事,透過「性」而調伏、消除惡的主題,乃穩建於密教經典、儀式與藝術中,這個主題在《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法》 (《大正藏》第一二七O經)、《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同上,第一O五七經)經中充分發揮。在第七至第八世紀譯出的這兩部經典中,我們發現下面 的故事。

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 Maheshvara )與她的妻子擁有三千個兒子,其中一千五百個兒子以毘那夜迦王( Vinayaka )為首,常行諸惡事。而另外的一千五百人則以扇那夜迦( Senayaka )為首,常修一切善。扇那夜迦是十一面觀音的化身,他為了調伏毘那夜迦的惡行,而與之「同生一類,成兄弟夫婦」,示現相抱同體之形。在另外的譯本—《千眼 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中,他則化身千手觀音,調伏毘那夜迦王。

這故事成為密教儀式的根據,如眾所周知的《四部毘那夜迦法》。有一位歡喜王,他有強烈的欲望,也不信佛教。透過大慈悲心,觀音幻化成一位美女來博得歡 喜王的喜愛,藉著歡喜王的性欲,觀音成功地使他歸依佛陀,並成為佛教的護法。他們被描繪成微笑地擁抱著彼此,就像西藏《父母》圖像一樣,那名男性—毘那夜 迦王稱為「障礙」,而女性—俄那缽底( GaNapati )則稱為「歡喜」。十二世紀日文版的《覺禪抄》(《大正藏》第三O二二經),提供了關於這儀式的神話與儀軌。( Stein 1986:38; 澤田 1959:47 )
 
寶卷傳布魚籃觀音的信仰
 
馬郎婦、魚籃觀音與延州女子的傳奇,其實可以在佛教中找到依據。然而,一般人主要是經由民間故事與寶卷而得知。我在中國大陸研究時,無意中發現與這主 題有關的五份文獻:(一)《魚籃寶卷》,上海藝華堂書房一九一九年印行,現藏於浙江省立圖書館。(二)《提籃卷》,一八九一年手抄本,現藏於北京大學圖書 館。(三)《賣魚寶卷》手抄本,無紀年,現藏於天津南開大學圖書館。(四)《西瓜寶卷》,一八八七年手抄本,現藏於浙江杭州省立圖書館。(五)《觀音妙善 寶卷》,一九一六年手抄本,為北京已故吳曉玲教授私人收藏。

這些作品必定比《香山寶卷》成書的時間更晚,因為有些關於女主角的生平細節(如生日、年齡、身分等)都是根據妙善的故事寫成。有趣的是,儘管在細節上 有相當多的變化,但這五個故事都呈現出女主角以提供婚姻為誘餌,而最後並未完婚的情節。很明顯地,當馬郎婦(魚籃觀音)的故事留存下來時,延州女子的故事 就漸漸消失了,這無疑是起因於後者強烈的密教風格。隨著唐代之後密教在中國的衰微,以及宋代以來新儒家對正當的「性」的強烈主張,對一般讀者而言,這個有 明顯「性」的描述,與突破傳統、轉化價值(妓女即是菩薩)的故事,實在是太過令人震驚了,因此延州女子的故事就沒有在這些寶卷中流傳下來。
 
〔《魚籃寶卷》〕
 
《魚籃寶卷》有一長串的副標題—「魚籃觀音二次臨凡度金沙灘勸世修行」,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代表了女主角與觀音示現的僧人。這故事的背景是在宋 代,正確地反應出這信仰開始普遍流行的年代,然而金沙灘的所在地已由陜西移到江蘇,也就是鹽產、漁產豐富的海門縣(今南通東方)。位置的改變意義深遠,這 很明白地指出寶卷的來源是在江蘇與浙江,也顯示出這個信仰已在沿海地區生根發展。

金沙灘的村莊有幾戶人家,他們以打獵、捕魚、屠宰與偷盜維生,這裡的人非常凶惡,因為他們不相信有神靈,也不尊敬父母。他們強盜、殺人、浪費糧食,做 盡種種惡事,於是激怒了玉皇大帝,他命令東海龍王用海水淹沒了整個村莊,並且將村民送到地獄去永遠受苦。當觀音(這裡指的是南海教主)知道這件事後,她憐 憫這些人,並請求玉皇大帝延後幾個月再處罰他們。她向玉皇大帝自稱「臣」,並自願到金沙灘引導居民向善,倘若失敗了,她願意與他們一同受罰,玉皇大帝明白 她的慈悲心,同意她下凡完成拯救的工作。

觀音最初以「賣魚貧婆」的形象出現,宋代以後,觀音的特徵變得又老又窮。在敦煌所發現的菩薩塑像中,學者們注意到年齡增大的現象。史葦湘解釋:

從十六國到元代,無論繪與塑,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年齡表現次第增長。從北魏到北周大多以純潔、稚嫩的童女來表現菩薩的天真無邪;到了隋唐逐漸成熟起來,表現為豐滿圓潤,婷婷玉立,顧盼多姿。使觀音菩薩一詞在社會上成為妙齡少女的代稱;到了宋元,逐漸變成一個沈著練達的婦女形象,特別是披帽觀音的出現,使這位菩薩漸入老境;到了明清,民間甚至稱她為「觀音老母」。(史 1989:12 )

宋代以來的靈驗故事與筆記文學中,觀音確實經常以老婦人的形象出現。在以《圓覺經》(以十二位圓覺者為主角)為範本所作的《觀音十二圓覺寶卷》(無確 實紀年)中 (6),觀音教化十二個人,有男有女,有善有惡,觀音或扮成僧人、美女,或化身為又老又窮的乞丐婆。從明朝開始,觀音在民間文學與教派的寶卷之中,開始被 稱為「觀音老母」,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民間教派的主神無生老母是受了觀音老母的影響。

我們繼續來看《魚籃寶卷》。老婦人是無法吸引任何注意的,因此觀音便化作一位妙齡女子,到市場去賣魚,很快地便轟動全村。在所有旁觀者中,有個姓馬的 惡人,他非常富有,也比其他人來得冷酷無情,因此人們叫他「螞王」。他深深被這位女魚販所吸引,他假裝有興趣買魚,並藉機詢問她的背景。女子回答她的父親 姓鍾,他們住在南海,她是第二個女兒,二月十九日生,現年十八歲。在這故事中,所有關於女主角的生平細節,都是以妙善為根據,而馬郎婦傳奇中,非常強調 《法華經》,這也是與《香山寶卷》最主要的差別。

那女魚販說至今未婚的原因是,她發願嫁給一位能夠熟誦《蓮經》並且吃素行善的人。聽到這個消息,馬表示很有興趣,並詢問何處可以找到這部經?為何它會 這麼重要?女子回答這部經是無價之寶,因為它含藏了世上所有一切的學問,一旦有了這部經,便可獲得人天喜樂,並且遠離地獄之苦。由此可以看出,寶卷不只以 一般的方式歌頌這部經,作者也在某些地方明顯地表現出對這部偉大佛教經典的熟悉。她告訴馬,《法華經》共有七卷二十八品,超過六萬字之多,至於在何處可以 找到這部經典,女主角指向魚籃,她把魚放在籃子裡,魚下面便放著這一部經書。她再次肯定對婚禮的承諾,並且要求馬與其他圍觀的群眾回家,向神靈與祖先焚香 祈求援助,鼓勵他們下決心學習佛法。在天剛亮時,他們必須來到晴天寺,女子要教他們如何誦讀這部經。

因為期待與一位美麗的女魚販結婚,使得屠夫放棄宰殺,獵人停止獵物,漁人改變職業。她教了一個月,怕眾人失去信心,決定選擇其中品行最差的馬郎,作為 她履行承諾的候選人。她朝馬郎吹了一口氣,馬郎立即感到胃裡一股清爽,並且可以毫無猶豫地大聲背誦《法華經》。每個人都祝賀他獲得大勝,馬郎非常高興地問 她婚禮要準備多少錢,女子回答她沒有什麼要求,除了馬家全家上下都要吃素,並且在婚禮當天必須辦理素宴之外,他也應該邀請當地的道教長老們,感謝他們忍受 了這些騷動。就如我們所料,在婚禮期間,新娘突然生病,就在此時,她才向馬郎揭露她真實的身分—觀音,她告訴馬郎為何來到凡間,因為她違背玉皇大帝要將金 沙灘化為大海的旨意,所以必須待在凡間三年。在勸告大眾要持誦這部經,以及繼續吃素、行善的一番遺言之後,她便死了。

馬郎在極度憂傷下唱了一首輓歌〈哭五更〉,重述他與這女子相遇直到失去她的故事。他請一位畫家畫了這女子的畫像,並將畫像奉祀在家中,白天在畫前誦 經,晚上則虔誠禮拜,馬郎從此改過自新,並成為社會楷模。三年過去了,由於馬郎的傳教熱誠,整個村莊成為「善地」。一天,馬郎想著:「三年的期限快到了, 她會不會升天呢?」他的念頭驚動了天上的觀音,而促使她再度下凡。

這次她化成一名僧人來到金沙灘,尋找他失散多年的表妹,而這表妹聽起來像是馬郎婦。馬又再度悲傷起來,他告訴僧人那名觀音化身的女子已經死了,僧人想 去看看屍體,以確認是不是他的表妹,他也告訴馬,如果她真的是觀音,那麼她的身體將會是金色的且不會腐爛。當墳墓一打開,她的身體確實是金色的,而且不可 思議地是那女子死而復活,手中提著魚籃升天了。在眾人驚訝之餘,那僧人也冉冉升空,握著女子的手,站在她的身旁,這兩個形象融合為一而成為觀音,祂坐在雲 端上,向人們開示。祂告訴眾人之所以會兩次下凡,是為了要拯救他們。聽了這番話後,所有人都心生懺悔,並發願要遵循祂的教誨。

馬的家產中有一塊珍貴的檀香木,是歷代的傳家寶,他請人根據那幅畫像雕刻,而且加刻上魚籃,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魚籃觀音」。他告訴所有人製作相同的 觀音像,並且在家裡恭敬禮拜,這是流傳至今的魚籃觀音的來源。馬每個月逢二、六、九日便出外弘法,最後他在金童、玉女的陪伴下,被玉皇大帝傳喚,應允他將 能到西方極樂世界。

如典型的近代寶卷一樣,在此寶卷中,道教與佛教信仰已被無差別地融合在民間宗教意識裡了。道教的玉皇大帝是眾神的最高領導者,祂在最後授與觀音正式的 頭銜—魚籃觀音,並且命祂統理南洋。在寶卷中,馬的角色得到擴展與強化,他被塑造成一個英雄,並且是個值得讚賞的例子—一個邪惡的人,如何透過信仰的轉 化,可以到達極樂淨土,獲得拯救。經文另一個有趣的特色是魚籃觀音像的重要性,這形象的創作在文中提到過兩次,這使我們知道寫作與持誦寶卷的目的主要是為 了解釋這獨特的觀音圖像。
 
〔《提籃寶卷》與《賣魚寶卷》〕
 
《提籃寶卷》與《賣魚寶卷》的故事情節類似於前面的故事,但是內容短了許多,同時在一些重要細節上有一些出入。

首先,觀音一開始是以一個在市集沿街叫賣兩條臭鹹魚的醜魚販出場,三天過去了,沒有人對她或那兩條臭鹹魚感興趣,只有當她變成美女時,情況才改變。其 次,故事的英雄不姓馬,而叫張黑虎,人們這麼叫他,是因為他的壞脾氣與貪婪的欲望。雖然他已經有七個妻子,但是也像許多男人一樣,被美麗的女魚販所吸引, 想要娶她為妻。女主角則開示要求人們守五戒,並且承諾要嫁給在月底前能背誦《法華經》的人。她也從魚籃裡拿出經書,但是為了能方便人們背誦,她請大家到她 的船上,然後分給每個人一部經,張黑虎出資搭了一個大帳篷,如此大眾就可以跟著女子研讀經書。

到了月底,張黑虎在競賽中獲勝,然而,在婚禮那天,花轎一到他家門口,突然一陣閃電閃過,雷聲轟隆作響,最後轎裡空無一物,也找不到新娘,他咒罵自己 的厄運,說女子原來是個怪物喬裝成人的。接著觀音出現在天空中,並告訴眾人祂為何來到金沙灘,寶卷最後也以創作與禮拜觀音像作為結束。而且,由於張黑虎的 善行,他死後同樣獲得人們的尊敬,當地人將他當作是張大帝來禮敬。
 
觀音為何會提著魚籃?
 
很明顯地,即使這三個版本都使用同一個故事作主題,在改變某些細節以反應當地的傳統方面,有相當大膽的表現。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對魚籃觀音的 圖像提供合理的詮釋,並且說明了這些文獻在傳播地區大流行的情況。羅夫‧史坦( Rolf A. Stein )探討了印度神話中, 網、魚、魚的氣味等與「性」有關的主題, 並將它們與魚籃觀音的中國神話結合在一起。(Stein 1986:57-61)
 
〔魚是富足、多產的象徵〕
 
或許有兩個理由可以說明為何魚、魚籃與觀音有關。

普拉塔帕帝亞‧帕( Pratapaditya Pal )在評論一件創作於西元前一百年,手持兩條魚的紅素陶女神像時,他說:「魚是代表富足、多產的古印度象徵,而『一對』則被認為是婚姻幸福的吉利象徵。」( Pal 1987:40 ) (7) 很類似地,對中國人而言,魚(特別據說是觀音最常賣的鯉魚)意味著好運。在新年年畫中最受人喜愛的主題是個胖娃娃騎在一尾大鯉魚上,鯉魚象徵剛強雄壯與具 有變化的能力,因為牠在長江逆流而上之後,就會變成一條龍。觀音提著魚籃的圖像,表現了把魚當作類似富足、多產這兩種象徵的態度。
 
〔「魚籃」與「盂蘭盆」發音相近〕
 
觀音為何會提著魚籃的另一個原因,可能要從「魚籃」與「盂蘭盆」相近的發音來解釋,確實有些學者提出:「魚籃代表的不是裝魚的籃子,而是指裝甘露與油 煎圈餅的籃子。」( Teiser 1988:22 )盂蘭盆節在中世紀的中國愈來愈流行,觀音也像目連一樣扮演起地獄眾生拯救者的角色,這可能就是盂蘭盆節的名字會以「魚籃」的同音異字來表示,因為如此就 與觀音有了關連。
 
雜劇與傳奇幫助魚籃觀音的普及
 
〔《西遊記》〕
 
明代期間,除了《西遊記》之外,也有三部雜劇與一部傳奇都是以魚籃觀音為主角,這必定有助於祂的普及化。

在《西遊記》的第四十九回中,觀音捕獲一條邪惡的金魚,並將牠放在竹籃裡,因此救了唐三藏。這條金魚曾經住在普陀的金魚池裡,因為牠每天都聽聞觀音的開示,最後獲得幻化成妖怪的力量,而來傷害唐三藏。觀音將金魚捉到籃子裡後,祂允許人們一同來禮敬。
 
〔《觀音魚籃記》〕
 
《西遊記》開啟了魚籃觀音像的起源,被稱為「妖魚」的金鯉魚出現在《觀音魚籃記》傳奇當中。 傳奇有三十二齣, 由南京文林閣印行,這是萬曆年間(1573-1615 )一唐姓父子所開設的印書坊。

宋仁宗皇祐四年( 1052 ),一位姓劉的年輕文人從揚州到京城趕考,當時他住在一間寺院裡,由於他精通草書,金宰相很照顧他,並請他擔任女兒金牡丹的家庭教師。劉生與金小姐很快地 便墜入情網,但是住在金府魚池裡的金鯉魚,卻化作金小姐的模樣來誘惑劉,然後兩人計劃私奔到揚州。

就在他們準備私奔時,被金府的一名僕人撞見了,趕緊向金父報告。而真的金牡丹就在此時生病了,這宗奇案由著名的包青天審理,他祈求城隍爺協助他。龍王 派兵遣將去捉捕這條魚,鯉魚逃到南海的普陀,並躲在一片蓮葉之下,最後觀音馴服了牠,將牠放在魚籃裡。這時,有位熱愛水墨觀音(白衣觀音?)的程先生作了 一個夢,在夢中觀音告訴他,隔天早晨他會遇見一位提著竹籃的中年女子。結果他真的遇見這名女子,兩人於是相偕去找包青天,中年女子因為捉到鯉魚而獲得五十 串錢的賞金,她將錢全數給了程先生,並叫他請人畫一幅提著魚籃的水墨觀音,這就是「魚籃觀音」的由來。最後包青天作媒將金牡丹許配給劉,而劉生在隔年成功 地考取了功名。
 
〔《觀音菩薩魚籃記》〕
 
有一齣名為《觀音菩薩魚籃記》的雜劇,就像《觀音魚籃記》一樣,也是明代一位不知名的作家所寫,但它的情節則有很大的出入。觀音為了要教化主角張無 盡,化身為美麗的魚販,張無盡曾是十三羅漢之一,然而卻墮入人身。在劇中,釋迦牟尼佛送觀音到凡間,祂由寒山、拾得兩兄弟護持著,他們實際上就是文殊與普 賢兩位菩薩的化身。

劇中說假若張無盡能背誦佛經、茹素並行善,她就答應嫁給他。張佯裝同意,但是在婚禮之後,故態復萌,於是觀音拒絕履行這樁婚姻。張無盡將她拘禁在後花 園裡,並強迫她做各種粗重的勞務,就如妙善經歷她父親的魔掌所受的虐待一樣。在劇情的最後,彌勒化身成布袋和尚來教化張無盡。
 
〔新興宗教的流行與寶卷人物〕
 
張是個歷史人物, 他的真名叫張商英( 1043-1122 ),是宋朝著名的佛教在家弟子 (8)。寒山、拾得是八世紀時在天台山活動的兩個行為特異的和尚,而布袋和尚則是生於十世紀,由寧波來的不拘行跡的僧人,人們認為他是彌勒的化身。他們在 劇中的出現很有意思,雖然他們是禪宗近似神奇的人物,但為了滿足一般大眾市場的需求,民間的陶瓷窯也經常將他們塑造成德化瓷的人物,例如何紹宗就製作了他 們三人的瓷像。( Fong 1990:43, 46-47 )

因此,在通俗藝術與文學之間有了一個共同的焦點,那就是對這三個人物都表現出相同的興趣, 瑪利‧方( Mary Fong )認為這代表了明代禪宗的再興。雖然這可能是個事實,但我們也要記得另一個事實,在許多新興宗教的寶卷中,彌勒是非常主要的角色,而一些宗派也視禪宗初祖 菩提達摩為它們的開山祖師。禪宗是民主的,因為它主張人人都有佛性,覺悟並不是決定於書本的知識,因此禪宗有普遍的吸引力,難怪新興宗教會喜歡禪。劇中這 些禪宗人物的出現,以及《鸚鵡寶卷》中菩提達摩的露面,可以視為當代宗教環境的反映。同時,新興宗教的創始者之所以選擇這些人物加以崇敬的原因,是否也受 了民間藝術與通俗文學當中這些可利用的題材的影響?
 
〔《鎖骨菩薩》與《魚兒佛》〕
 
另外,尚有兩齣與魚籃觀音有關的雜劇, 一是著名劇作家湯顯祖(1550-1617 )的好友余翹所寫的《鎖骨菩薩》,從標題看來,這是關於馬郎婦的故事,可惜已佚失 (9)。另一部名為《魚兒佛》,是明末一位僧人所寫,劇中主角是一位來自浙江會稽的漁夫金嬰,因為捕魚所導致的惡業使他註定墮入地獄。然而,他的妻子是觀 音的虔誠信徒,她吃素念佛,並且嘗試要改變她丈夫。佛陀派遣觀音來教化這對夫婦,觀音化身成為一個提著魚籃的魚販,祂最後成功地完成任務,這對夫婦都獲得 解救。
 
〔《觀音妙善寶卷》與《西瓜寶卷》〕
 
現在讓我們再看看其他的寶卷,在所有將觀音當作是誘惑者的寶卷中,並沒有一直出現魚與魚籃的主題。例如《觀音妙善寶卷》與《西瓜寶卷》就沒有出現當魚 販的女主角。另一方面,這兩個寶卷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女主角是個穿著白色喪服的年輕寡婦,這白色也是白衣觀音的顏色。白衣觀音的信仰在十世紀後變得 非常重要,在這些文獻中,白衣觀音的神話與形象附加在馬郎婦/魚籃觀音的身上,這是代表晚近宗教性寶卷的綜合性的最好例子,作者很大膽而自由地結合了各種 不同的傳統。

這兩份文獻由散文與七言一句的韻文所組成,《西瓜寶卷》比《觀音妙善寶卷》的內容還要短,而且也無後者關於妙善生平的那一部分。故事的主角是江寧的李 黑心,他有十三位妻子與堆滿十三座倉庫的金銀財寶,但是除了門房李安之外,李家每個人都心懷不軌。李黑心所借出的穀物或金錢都要附加雙倍的利息,他討厭常 到他家門前尋求布施的道士與和尚,倘若有誰敢來,他一定羞辱並揍他一頓。

觀音向玉帝請求准許去教化李黑心,她化身為一位身著白衣的美女,這份文獻詳細地描述了她所穿的這件全白的衣服。例如,她穿著白絲腰帶繫著的白絲上衣, 與覆著白絲長褲的白絲裙,她的鞋子也是白絲綢製成的,最後,她手上還拿著白絲手帕。當她走在街上時,吸引了各行各業的人,人們因為太興奮而停下手邊的工 作,而尾隨著她。她走到李家門前要錢,為她死去的丈夫買棺木。李安讓她進門,當李黑心一看到她,立刻就想要娶她。

她先帶李黑心向她最近才過世的丈夫致敬(觀音的脅侍善財假扮她死去的丈夫),然後她出了一道又一道難題,每個都比之前的還要困難且更不尋常。例如,李 必須用珍奇的木材與昂貴的材料,照她的設計來製作棺木;屍體必須停放在大廳;李必須請三十六位道士與七十二位和尚禮拜三天三夜的《梁皇懺》,並放蒙山七天 七夜;在完成喪禮的四十九天之後,在這地方附近的所有河流、湖泊放水燈;然後將每份二斤重的饅頭當作結婚禮物,送給江寧四個縣市的所有人家。李在他的吝嗇 與欲望之間矛盾著,當他同意這些要求時,女子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必須先埋了她的丈夫,

為了要羞辱李,女子要求李在送葬行列中扮演喪家的角色,這使得李成了全城的笑話。女子要求李請玉帝當媒人,北斗七星護送她,五百羅漢提燈籠,三官伴花轎,教主與菩薩走前頭,而織女隨其後,最後由驪山老母當宮女,李也都同意了這些條件。

但是,女主角終究還是改變了主意,拒絕嫁給他,並告訴李,假如她結婚,也要像妙善一樣嫁給一個可以拯救苦難眾生的醫生。李非常生氣,將她關在後花園 裡,並命她做許多粗活,就如妙善一樣,她平靜且歡喜地接受這些虐待(這部分是《西瓜寶卷》所缺少的)。三十天之後,李強迫她嫁給他。但是在婚禮當天,她突 然失蹤了,這時李也已耗盡他十三座倉庫的金銀財寶,他責怪佣人李安,說李安帶來惡運,所以他叫人去把李安找來受罰。

但是李安不再貧窮,他變得非常有錢,他告訴李黑心一個行乞僧給他一顆西瓜子,讓他變得富有的靈驗故事。西瓜的靈驗故事是這兩份寶卷的次要情節,而且是 馬郎婦/魚籃觀音故事中所沒有的新元素。由於李安的仁慈令人印象深刻,觀音早就化身為行乞僧到他家乞討,進一步試探李安夫婦是否表裡一致。這名僧人受到溫 暖的接待,並且享用了一頓豐盛的晚餐。離開之前,僧人送給他們一顆西瓜子,並囑咐他們把它種在院子裡,她並預言初更種下之後,它會在二更時萌芽,三更時澆 水,四更就會開花,然後五更就會長出瓜來。當西瓜一被切開,金子、銀子就不斷從西瓜裡湧出來,直到堆滿了十三座房子。

聽到李安這麼說之後,李黑心當然也想如法炮製。他一反從前對和尚的厭惡,向眾人宣告他願意款待乞丐們。觀音又化身一名行乞僧前來,並且也給了他一顆西 瓜子,李很急切地種下它,但是經過三個月的等待,什麼事也沒發生。他想一定是李安玩弄他,於是把李安倒吊起來鞭打。觀音從天上送了一顆西瓜子下來,當西瓜 一被切開時,熊熊的火焰開始燃燒起來,原來觀音命火神與祂的隨從躲在西瓜裡面毀滅李家。這場火燒了七天七夜,把李黑心的家化為灰燼,他躲在廁所裡,結果變 成了一隻糞蟲,而他整個家族因為他們的惡業,也都得到應有的懲罰:他的妻子們都變成了蒼蠅或蝗蟲;僕人變成了螞蟻;他的女兒則變成了蝴蝶與螳螂。

雖然,婚姻與性、許婚與悔婚,這些主題都在這兩份文獻中呈現出來,但它們卻不再是如上述的寶卷中所佔的主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觀音扮演了「全能的 神」這樣的角色,也如一位魔術師,其中並有許多民間的幽默。既然寶卷是以口傳的方式—「宣卷」來傳播,因此可以理解其中必定有許多為了增加戲劇效果而重覆 的細節或修飾的地方,這是因為同時要兼顧娛樂與教化的雙重功用。
 
日本的魚籃觀音寺
 
雖然魚籃觀音廣為畫家所描繪,以及為詩人與禪僧所讚頌,但在中國卻找不到任何寺院以祂為主像而供奉的證據。然而,在日本就有這樣的寺院,位於東京商業 區三田的魚籃觀音寺,主要供奉的即是魚籃觀音,祂是一名身著中國服裝的年輕女子雕像。根據這寺院的創始神話,雕像最初是於唐代時在中國製造,後來被馬郎的 子孫帶到長崎,他們將這尊雕像送給日本僧人法譽,他在日本明正寬永七年( 1630 )年建了一座小寺院供奉祂,直到後光明承應元年( 1652 ),他的弟子稱譽蓋了現在這座寺院,祂所示現的許多奇蹟已獲得寺方的保護與發表。
 
第一個奇蹟讀起來非常像《高王觀音經》裡的故事:這位聖者成為「刀難拯救者」的第一個事例,是發生在後西寬文二年(1662),山田應清是細川大名的得力助手,他犯了罪, 被判斬首,當判決宣布之後,他以至誠的心向已崇敬多年的魚籃觀音祈禱,劊子手的刀立刻碎成三段,同樣的事情發生了三次,劊子手與目擊者都非常驚訝、害怕。
 
官員將這件事上報細川,應清被傳訊解釋所發生的事。面對這件事,細川回答:「你比我對觀音更有信心,去為整個封邑的繁榮祈禱吧!」說完這些話,大名便赦免了他。懷著感謝的心,應清虔敬地製作了一尊魚籃觀音像,盡其餘生虔誠地禮敬,他死後便被埋在寺院的一個角落裡。
 
從那時起,由於觀音的靈驗,這雕像開始被稱為「刀難拯救者」觀音。除了應清的證據之外,菊地與坂上兩位先生也提供了這尊觀音幫助他們的證明,這些描述他們獲益細節的證據至今仍掛在雕像前。匾額的背面寫道:「我已從這一生的刀難中得到恩惠,關於未來的拯救,無論是什麼,只要透過觀音,都將沒有疑問。我—應清,在此為之證明。」 (10)
 
【註釋】
(1)在許多佛教的歷史記錄當中,可以發現這差異不大的傳說。有三部是宋朝的創作:祖琇《隆興編年通論》(卷二十二)、志磐《佛祖統紀》(卷四十一)、宗 曉《法華經顯應錄》(卷二),這些譯本常為後來編纂的作品所效仿。諸如元代覺岸的《釋氏稽古略》(卷三)、明代了因的《法華靈驗傳》(卷二),以及收錄在 《太平廣記》(卷一O一)中,周克復的《觀世音持驗記》。

(2)這些是宋朝《海錄碎石記》卷十三中所說的話,《太平廣記》卷一O一將同樣故事裡的最後一句話省略了,我們可以在許多宋代禪僧所寫的詩裡找到與前者相 應的意趣。一部宋代作品《叢林盛事》中提到:「金沙灘頭菩薩像,有畫作梵僧肩拄杖,挑髑髏回顧馬郎婦勢,前後所贊甚多,唯四明道全,號大同者一贊最佳。其 詞曰:等觀以慈,鉤牽以欲,以楔出楔,以毒攻毒,三十二應,普門具足,只此一機。」(《卍續藏經》卷一四八,頁 89 )

(3)例如,陳維嵩( 1626-1682 )為扮演魚籃觀音聞名的演員徐紫雲畫了一幅似觀音姿態的畫像,並把畫送給徐當作結婚禮物,兩人已是十七年的情侶。這幅畫被收錄在《中國燕都梨園史料》第二冊。感謝蘇菲.渥波(Sophie Volpp )所提供的資料。

(4)如同史坦( Stein )所指出的, 這關係到透過矛盾以轉化的大乘論點,亦即所謂的「權宜」。他從《梵王經》(《大正藏》第一四八四經)中引用了這個例子:菩薩使用方便力能「以淨國土為惡國 土,以惡國土為妙樂土;能轉善作惡,轉惡作善;色為非色,非色為色;以男為女,以女為男;以六道為非六道,非六道為六道;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 火、風。」(《大正藏》卷二十四,頁 1001b-c)史坦也引用了《楞嚴經》的舊譯本,其中,將必定被收服的漁人摩羅與菩薩作一對照:「菩薩在摩羅的領域活動而不被污染。」 (1986:29-30)在所有的這些例證中,菩薩解構了迷情眾生所謂的真實,藉著顛覆一切而通過衝擊,使眾生進入新境界。涂爾門( Thurman )表示,就像維摩詰一樣,禪師與密宗上師也樂於使用這些「解脫的技巧」。

(5)中文譯本是以親吻作結束,但是在梵文原典裡,進一步提到性交(藏文譯本中亦作保留),這應是放棄進一步描述過程的理由,此遺漏可能是譯者考慮到中國儒家的敏感,這個觀察歸功於中豐正雄教授。

(6)我所研讀的譯本是吳曉玲教授的私藏品,一九三八年印行。傅惜華有一份一九O九年出版於上海的版本。 參見傅惜華 Catalogue des Pao-kinan (《寶卷目錄》)(Universite de Paris, Center D'etudes Sinologiques de Pekin,1951). p. 8

(7)這尊紅褐素陶像是在印度北方猶他布拉得斯省( Uttar Pradesh )發現的。 然而帊( Pal )指出,在這時期的素陶塑像之中,持著兩條魚的女性是普遍的題材, 而且以秣菟羅( Mathura )、憍賞彌( Kausambi )以及加爾各答西北方禪爪克土各爾( Chandraketugarh )等地出產的聞名。 他提到這是一個多產富裕的女神, 有關祂的信仰橫布於北印度河域平原。參見 Icons of Piety, Images of Whimsy, Asian Terra-cottas from the Water-Grounds Collection (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1987 ). p. 40

(8)除了這齣戲之外,在《宣和遺事》與其他幾齣戲,包括《臨江驛瀟湘秋夜雨雜劇》(《元劇選》第一冊)、《宋上皇御斷金鳳釵雜劇》(《元劇選外編》第一 冊),他都是要角。而在這些作品當中,他常被用來扮演正直清廉官員的角色。感謝羅伯特.吉梅洛( Robert Gimello )與我分享這些文學作品中有關張商英的描述。

(9)一位二十世紀的劇作家顧隨寫了一齣《馬郎婦坐化金沙灘》,已於《顧隨作劇三種》一書中印行。在一九三六年所寫的序文中,他說明這齣戲是根據明代集結 著名妓女傳記《青泥蓮花記》裡,關於馬郎婦的故事所寫成的。感謝吳曉玲,他是顧的學生,於一九八六年讓我看到這齣戲的文獻,這是有關馬郎婦的唯一一齣戲。

(10)畫有寺院創建神話各種神蹟的木匾,被懸掛在佛殿的高牆上。 它們最初是由曾受魚籃觀音救助的人,為了感恩而訂製奉獻給寺院的。我在一九九五年五月拜訪這座寺院,看到了這些奉獻的匾額,每一幅都有魚籃觀音的圖像與神 蹟的簡述。這些神蹟故事的所有文獻,包括在此所翻譯的故事,都保存在寺院的木版畫中, 印在糯米紙上送給信徒當作紀念品, 感謝彼德.葛瑞高利( Peter Gregory )在一九九三年為我取得一份複製品。因為原稿是以江戶時期的草書所寫成,對我來說閱讀有所困難,感謝大林浩與保羅.夏洛( Paul Schalow )將它譯成英文。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