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須具備的基本態度
持守清淨的戒行



依止戒律來禪修
雖說禪修所修的是「定」,但要持戒才能生定,《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這意思是說我們想要攝心必須先持戒,如果沒有持戒就不能攝心,所以說攝心方名為「戒」,非攝心就不名為「戒」;能持戒清淨,才能生定。而禪修時心一散亂,不能攝心就無法得定。所以,修習禪定一定要先持守清淨的戒行,戒學清淨是定學的方便。
 
「三皈五戒」是所有戒律的基礎,以佛、法、僧為師,我們於行、住、坐、臥中都要依止戒律,安住於戒法中,才不會因違犯戒律而產生憂悔、妄想、苦惱,而被煩惱反噬自己。依止戒律,才不會變成邪魔外道的眷屬,甚至生起傷害眾生的念頭。
 
尤其禪修最忌諱和他人比較誰的功夫純熟,而盲修瞎練,產生種種顛倒妄想,以為自己已經證果,若無戒律來規範,後果將不堪設想。而戒律有防非止惡的功用,可增上禪定的修學,故稱為「增上戒學」。
 
因此,禪修不是要趕快修完,或是急著證果,而是要持守戒律,先持戒清淨。而戒律就從三皈、五戒開始持守,乃至持守菩薩戒,不論是大乘、小乘的戒律基礎都是共通的。清淨戒行就是要緊守我們的皈依,皈依就是戒,皈依就是你的信仰,同時也是一種承諾。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大勢至菩薩都是如此,修行皆從皈戒開始,以至於盡形壽、獻身命持守菩薩戒,行菩薩道。
 
以慈悲心來禪修
除了持戒清淨莊嚴,世間所有的善良美德,我們都應該尊重。善行可以豐富生命,豐富佛法流傳世間的資糧。戒律是世間的善良美德,包含敦倫盡分、護生、環保等。美德、良言、善行等等好的作為,都可以與禪修相應。
 
因此,當我們禪修時,更要敦倫盡分,並且尊重、惜福、節儉,這是出家人的本分。此外,還要對眾生生起慈悲心,這是禪修的立場與心態。如果我們做不到,就要心生懺悔,懺悔自己還不知道或尚無法完成,然後盡全力地奉行。
 
佛陀說戒與四無量心為平等福業,屬於戒善;而如果慈、悲、喜、捨之心能與定心相應,就能擴展成四無量心,將小我的一己之心擴大,跨過自我的設限,而能擴及十方一切眾生,這是以慈悲心來修習禪定,所以,禪修也能看到最深層的菩提心。
 
我們要將心靜下來,將禪修一點一滴、一沙一塵的功德,都迴向世間。所以,禪修時你的心是無限寬廣的,那即是四無量心,也是四弘誓願,但是現前的一念一定要把握住。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