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91 期
2007.09.20
編輯組
大師開課:修行入門的九堂課第八堂:觀察身心實相
「生而又死,死而又生。」這件事,是最該使人擔心害怕的了。但是一般人沉迷於世間的五欲之中,如癡如醉,一點也不認為這樣有什麼不好。如果能稍微清醒,反思一下生死這件事,就算是最愚笨的人,也會感覺到它的過患,更何況是有智慧的人呢?既然有病,就一定有方法可以對治;知道方法然後用心調理,再怎麼強大的過患都不算什麼了。
最好的對治方法,就是這「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應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毘舍浮佛偈)四句偈。這是古佛遺留下來的老藥方。如能夠將這四句偈誦個千萬遍,生死的根不必費力地拔,自己就會斷了。
(紫柏大師/《紫柏老人集卷五.示張茂才》)
毘舍浮佛,因為身與心都覺了解脫的緣故,又稱為「自在覺」。一切眾生,因為不能覺了身與心,所以不能解脫生死煩惱。
要如何才能覺知「身」的真相呢?應該要細細地觀察:我這個身體的皮肉筋骨,這些屬於堅硬的部位,最初是怎麼來的?涕、唾、津液、血尿,屬於水的這部分,最初又是怎麼來的?身體的溫暖,屬於熱的部分,是怎麼產生?身體的四肢、八萬四千毛孔,能行動自如,血脈周流,這能運能動的,是什麼?
如此觀察身而漸漸熟練後,再繼續心的觀察。我現在這個分別的心,是因為外境的原因而有,還是自己生起的呢?如果是因為外境,在沒有接觸外境時,應該就沒有所謂喜愛或討厭的心生起;如果是自己生起的,沒有任何境的接觸,心中應該沒有愛或憎。這樣不斷反覆地觀察推求,這分別的心是依他起,或由自生的想法,將一再被折服,由自或由他,也將完全無法立足。
既非自生,也非他生,這分別的心,又因什麼而共同生起呢?既然心不因自、他而共同生起,哪裡有無因就能生心的呢?如果無因能生物,為什麼火不能生水?石頭中不生草?鹽中沒有淡味呢?龍樹菩薩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可以說是對毘舍浮佛偈的另一個詮釋。
(紫柏大師/《紫柏老人集卷二.釋毘舍浮佛偈》)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