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味:心識對眾生差別的影響
如何踐行精神的提昇

芸芸眾生樣貌多元,數量龐大,為什麼生命要顯現這麼多不同的形態模樣? 是神的意旨?還是物質本身在物理、化學與生理法則影響之下,所經歷的過程? 佛教認為:眾生種種差異,都是「業」使然,也就是心識所驅使的行為所致。



不過,對嚮往精神提昇的人來說,單是明白眾生各異的背後理論並不足夠。對我們至為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實踐,才能在靈性的演化上繼續進階?—在我們現世達到更高的層次,以確保來世有更佳的條件,可以繼續提昇心靈;直到最終能夠超越生死輪轉,達到至高無上、永不退轉的解脫—涅槃。
 
善業與不善業
 
要知道如何實踐的答案,首先就要明白:從道德素質的角度而言,業行分為兩方面—惡(或不善,akusala)的和善的(kusala)。惡業是一切由貪(lobha)、瞋(dosa)、癡(moha)所引生的造作,包括身體、語言或意念上的。所有本自貪瞋癡的造作,都是有損精神靈性、有違道德的。這類行為破壞高尚的情操,導致苦惱,更會使我們墮入低層次的境界;換言之,就是令我們在精神提昇之道上倒退,讓我們墮入有為世間的深淵。相對的,善業則是所有從不貪(alobha)、不瞋(adosa)、不癡(amoha)等三善根所引發的造作,分別表現為布施、慈悲和智慧等正面素質。善行與惡行所產生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善行不但有利精神靈性方面的發展,並且符合道德要求,更能促進高層次能力的啟發,帶來現生及未來的樂果。如果不斷守持善行,必有助於我們在演化的階次上進展,讓我們在繼之而來的期期生命,都能進入更高的境界,直至最後得證度脫。
 
如果對生命作出徹底的分析,就會發現:它其實是一連串自動更新的刻刻經驗,有時在造作(主動)的一方;有時則在接受(被動)的一方。「行動作為」就是意向志願,而意向必定是經過抉擇才產生的。—從一大堆的可能性中,作出最適合目的的選擇;或在更高的層面時,直接選出目的。因此,在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中,我們每一刻都須要面對抉擇。但要能選擇,就必然要有一些不同的選項,讓我們從中自由揀選。這些選項,在質素上的特色,固然可以有很大的分別,但如果依其道德性而言,它們就只有兩類—善與不善。一類導致上進;另一類導致下墮。
 
如此看來,上進與下墮,全在於自己的選擇,而不是任何外在的神靈或物質因素所斷定。歷經長期的累積,每一刻的抉擇,就被我們雕塑成各自的際遇,將未定形的前程,打造出未來會降臨在我們身上的命運。每次當我們要作出決定時,就仿如有一道梯階,一邊領往無盡的高處;另一邊則向下伸延至無底深淵。而我們的每個決定,就是那可以讓我們往上攀升或向下墮降的梯級。我們又可以將每一刻的行動比作身處岔路,一邊領往喜氣洋溢的市鎮;另一邊則導致愁雲慘霧的沼域。這兩條路就在那兒默默地等著我們的選擇,只有我們的抉擇,才能斷定我們最終將會到達哪一個目的地。
 
總計來說,我們的命運來自我們的業行,是業使得所有終要到達的目的地(gati),或有情世間得以顯現。沿著善不善根器的不同道德屬性,最終就是業編織出有情世間中那千奇百怪的面貌。世尊以下的解說並不是猜想,是他直接透徹每一道不同的親證:「從貪、瞋、癡引生的業行,不會導致天人、人,及其他屬於樂道的眾生;貪、瞋、癡所引生的業行,只會導致地獄、畜牲、餓鬼,及任何其他悲苦的生存狀況。從不貪、不瞋、不癡引生的業行,不會導致地獄、畜牲、餓鬼,及任何其他悲苦的生存狀況;不貪、不瞋、不癡所引生的業行,只會導致天人、人,及其他屬於樂道的眾生。」

◎文中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