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傳奇:你可能不知道的惠能
惠能怎麼說?



 

要不要讀經?
 
修學佛法,從經典中理解佛法真義,可說是指路明燈。對經典的書寫、披讀、諷誦等,幾乎成為一種修行的方式。六祖惠能的看法為何呢?
 
惠能認為「三世諸佛,十二部經,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真正起般若觀照是「不假文字」,重點在識心見性,去除執心,就能開悟成佛。但惠能本身經驗是:聽《金剛經》而開悟,經典正是啟發覺悟的契機。
 
所以,惠能不要求大眾專誦某經,雖然他非常讚嘆《金剛經》,但強調心悟,就是讀經,也應該是「心轉經文」而不被經文所轉。最有名的教導是「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的開示。
 
弟子法達問︰「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惠能答︰「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汝。」
 
有趣的是,法達領旨後,「亦不輟誦持」。惠能並非絕對反對排斥經教,這是當時流行的「得意忘言」老莊思想,以及佛教的「依義不依語」的具體發揮。惠能強調不立文字,直契心性,重點是在破一切執著,讀與不讀,應是任心自然,念念無著,即為解脫。
 
要不要找老師?
 
惠能對於經教的啟迪並不排斥,他更重視大善知識的指點。他說: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知。願聞先聖教旨,各須淨心。聞了願自除迷,……菩提般若之知,是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需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五祖護送惠能渡江時,師生之間有段對話,五祖說︰「合是吾渡汝。」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迷時師度」,儘管人人都有菩提般若之知,但並非人人都能自悟,此時,還靠大善知識示道見性,來幫助自己。這是藉師,但還是要自悟。善知識的幫助是輔助作用,不能替代各人的自悟自度。惠能說:
 
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
 
強調自性自度卻不廢言教師傳,這是惠能的教學。
 
出家好,還是在家好?
 
是否要出家修行,惠能基本看法也是不執著形式,重在自淨其心,自性覺悟。他說:
 
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
 
出家修行的形式傳入中國,成了佛教與中國文化衝突的爭論點。惠能認為就修行而言,出家在家的形式是次要,重點是正確的修行。這又是惠能對離二邊的充分表現,無論在寺與在家,並無二致,關鍵在心不能有所執著。
 
坐禪,坐不坐?
 
禪宗以禪命宗,但對於坐禪的看法,卻很不同。自達摩來華傳禪,就以「隨緣而行」為其特色,但也沒有完全排斥坐禪等傳統的禪修方式。東土五祖對於禪修還是相當重視。至惠能,提出了將禪修融入日常的行住坐臥之中,而有了新的解釋:
 
何名坐禪?
 
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
 
惠能認為只要於境界上不起念,自性自定,就是禪定。如果執著於坐禪,追求入定,那就是障自本性,與道違背了,是障道因緣。
 
惠能也多次駁斥神秀「教人坐,看心看淨,不動不起。」當神秀弟子提到神秀常教人「住心觀淨,長坐不臥」時,惠能說「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並作偈一首:「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因此,惠能對坐禪的想法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悟在於自心不起妄念執著,而不在於坐臥的形式,若於行住坐臥之中,能念念無著,那就等於時時入定,如此便將禪定與日常生活完全融合為一。所以,禪定是定而不定,不定而定的。
 
坐禪與不坐禪實際上是無二無別,不拘於坐,而是對兩者都不起執著之心,關鍵在心,不在坐。但是也不能說成惠能反對坐禪。《壇經》裡有弟子問說:「和尚坐禪,見亦不見。」顯然惠能本人也未絕對排斥坐禪。惠能後代傳人中坐禪者不乏其人,如慧寂就曾自言:平時「只管睏來闔眼,健即坐禪。」黃檗法嗣楚南禪師是「常寂然處定,或逾月,或浹旬。」
 
因此,惠能南宗不以坐禪為特色,不反對坐禪,而是反對執著於坐禪。因此,惠能的禪修觀是不取不捨,無執無著,將禪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持戒怎麼持?
 
六祖大師要大家持「無相戒」。這是什麼?惠能曾在大梵寺為僧俗授「無相戒」。無相戒強調戒以心為本,是建立在惠能提出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理念基礎上,這與傳統戒法有很大的區別。惠能的無相戒還將傳統的四弘誓願、懺悔、三皈依融為一體,並在授戒時強調依持本心,只要當下念念無著,自心起般若觀照就是持戒,眾生皆有佛性,皆可自修成佛。
 
惠能從根本屏棄了種種著相的修心與持戒,認為「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要人在日常生活中,念念自淨其心,破除外在執著而貫徹「即心即佛」的原則。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