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傳奇:你可能不知道的惠能
南能北秀的角力



 

 神秀惠能,彼此認識嗎?
 
神秀約在隋大業中(607年)出生。依止五祖的時間,大約是唐高宗顯慶至龍朔年間(656-662年)。神秀離開東山時是「涕辭而去,退藏於密」,很可能是為了逃避官方搜捕私度僧人,此時已經是六十歲的神秀,還沒取得正式的僧籍。以白衣身分躲藏多年,直到高宗儀鳳年間(677-679年),才獲得僧籍。
 
惠能則約晚神秀三十年,於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出生。惠能廿四歲時,前往黃梅,那一年是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歷經約八個月的勞動考驗,得到五祖的付法傳衣後,惠能便逃往南方,此時還只是個在家的盧行者。
 
因此,神秀與惠能同在東山的時間可能不到一年。當時,神秀被弘忍命為上座,且為教授師,在東山是極負聲望。而惠能跟五祖談過話後,秉持著五祖「物忌獨賢,人惡出己。」的教示,默默在碓房舂米。這一老一少,一僧一俗,彼此認識嗎?
 
惠能當然知道神秀,但是神秀對惠能產生印象,應該是在五祖傳衣付法給惠能的消息傳開,甚至到了惠能在曹溪廣開法筵,各地禪侶競奔其門下,引起京師帝王的重視後,才聞知其人。
 
神秀曾向皇帝推薦惠能進京;惠能傳頓教,也只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因此,當年二人的關係應是沒有隔閡,同門師兄弟的情誼還是有的。
 
學究精博 / 識字不多
 
神秀,自小遍覽經史,博綜多聞。十三歲時,遇到河南饑疫,所以來到滎陽請糧,遇到善知識出家。出家後,神秀遍學諸山,正如高僧傳所說:「老莊儒學,佛教三藏無不通曉。」值得注意的是,神秀並不是一般的文化素養,而是博通內外典,武則天後來請神秀進京供養,也可能是因為他具備了統理天下禪僧的才能。
 
相較於三十年後出生的惠能,因父親貶放嶺南,家境已差。三歲喪父,老母遺孤,惠能自小就未能好好受教育,十來歲就得出門賣柴維持家計,因此,惠能可能是不識字或識字不多。乃至後來,惠能跟著無盡藏尼學習《涅槃經》義,或是跟隨五祖弘忍期間,他的學習方式常是「請一人讀」—聽讀,當下心契佛意。惠能這些「佛性之理,非關文字能解。今不識文字,何怪?」的傳說記載甚多,也許跟後代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有關吧。
 
沈穩謹慎 / 內斂踏實
 
神秀長得一表人才,氣質深沈寧靜,所謂「身長八尺,秀眉大耳,應王伯之象,合聖賢之度。」投弘忍門下,已是五十多歲左右,他跟在弘忍身邊「勤服六年,不捨晝夜,大師歎曰:『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神秀行事是相當「謹慎沈穩」,可從兩點來談:
 
第一、當年五祖考試,要大家呈一偈來看,看誰可以傳承衣法。(神秀與惠能題偈是否真有其事,尚有爭論。)大眾都認定是教授師神秀得衣法,沒人敢題。神秀自己怎麼想呢?「作,人會疑為想當六祖;不作,就不能明白自己的程度。」才完成了「身是菩提樹」一偈。這表現出五十來歲的神秀,他的謹慎含蓄、瞻前顧後,是不莽撞輕率。
 
第二、神秀離開東山,取得正式僧籍後,才在荊州度門蘭若弘教,「學來如市,未云多也。」武則天於久視元年(700年)詔入東都,神秀已經九十幾歲了。受到帝王隆重的禮遇,直到神龍二年(706年),在京師坐化。
 
奇怪的是,神秀在京城,從未開堂傳法。神秀屢乞還山,詔不許。而武則天雖在神秀的度門置寺,是否只是名義上奉為國師,實際上是為了控制或改造度門道場?其弟子普寂與義福,是唐皇朝欽定為神秀的接班人,更顯出朝廷對神秀的控制。位處政治權力中心還能夠平安至坐化,見出神秀的內蘊深修、沈穩謹慎。
 
惠能長得如何,史料很少提及,只在惠能回拒武則天的詔請時,提到自己「吾形貌矬陋」,這可能是自謙,但也相對表達出惠能並不是位太顯眼的人物。
 
但惠能卻不是一個粗魯無禮的鄉巴佬。廿四歲到弘忍處參學,在碓房舂米八個月,令人不覺;隱身獵人群中五年,縱使已受法得衣,惠能不狂妄乖張,直至印宗法師因「詰論玄奧」才出家開法,顯示了惠能的內斂。
 
內斂卻又不懼不畏,質疑他:「字尚不識,焉能會義?」惠能即答:「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弘忍問他:「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惠能即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些樸質而率真的回答,流露出惠能自信與勇敢的形象。題壁一事,惠能沒有猶豫或猜測,他毋須處理世間的言言語語,充滿了直心為法的乾淨俐落,這樣的特質在惠能弘法時,顯出禪宗直截的特色。
 
惠能還有一項特質,那就是「踏實不迂腐」。大庾嶺奪法事件中,惠明追上惠能時,惠能馬上將五祖傳授給他以為信稟的袈裟拿出,任惠明取。這顯示惠能絕不鄉愿,衡量輕重的過程,還是有其超越世間俗見的智慧。而惠能臨終時,無論是為了防止爭端,還是弟子信根淳熟,決定無礙,他更取消了外在的、形式上的傳衣。
 
另外,惠能婉拒皇帝的詔請,一生只在嶺南弘化。與京城比起來,韶州是蠻荒之區,就弘化而言,結合政治力量更是迅速;但遠離政治中心,保持了禪林獨立人格,並能維護禪宗自身的特質。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也因為地處南方,遠離了在五、六十年後發生的安史之亂的主戰場,讓曹溪道場得以延續,保全了弘忍五祖的道種。
 
拂塵看淨 / 識心見性
 
神秀的思想根源主要是《楞伽經》、《文殊般若經》,主張攝心入定,因定發慧,靜坐觀心,拂塵看淨。神秀認為通過觀心看淨,時時勤拂拭的修持而頓悟清淨心。他也主張「一念而頓受佛身」,並不是完全反對禪門頓教。由於神秀個人學養所致,他的禪學思想揉合了老莊、華嚴思想,帶著幽玄色彩,與體用圓融無礙的特色。
 
惠能受《涅槃經》、《楞伽經》、《金剛經》的影響甚大,尤其是《金剛經》,而禪宗從奉持《楞伽經》轉至《金剛經》就是從神秀惠能時代開始。惠能主張無念息情,無證無修,強調真心與妄心都不離當下的一念心,起心修證就是妄心有為,反而失卻清淨本然的心。神秀保有傳統禪法的特點,但惠能更易於與日常生活結合。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