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醒,驚喜相見:歡喜地
踐行十種清淨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發起廣大願之後,自然也要有實際的作為。歡喜地菩薩的另一個主修法門,就是十淨行。寬廣無邊的願,促使歡喜地菩薩的心,發展出柔軟、隨順、謙下,卻也寂靜不動的素質,使菩薩更容易落實十種清淨的菩薩行:
 
§相信 相信佛陀圓滿的境界和果德;相信佛陀說的法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相信佛陀的成就不是一蹴可幾,而是經過菩薩道的修行,一點一滴的累積資糧;更相信自己依循著佛陀走過的路,完成十地的修鍊,也終將到達那個究竟的目的地。
 
§悲、慈 「悲」和「慈」是十種清淨行中的第二和第三種。「悲」是拔除痛苦,「慈」則是進一步給予快樂。菩薩體會到佛陀所教導的法,是如此深奧、寂靜。他清楚正觀萬事萬物的變化不真實,致力於淨化種種煩惱;所有事物全然放下,唯獨一樣不忍心捨離,那就是使眾生離苦得樂的大悲心。菩薩見到眾生陷在慳貪、憍慢、嫉妒、渴愛的羅網中,被忿恨的火焰燃燒,言行心念無不是增添自己的苦惱,完全無法逃脫。於是,菩薩決定拔除眾生的痛苦,將他們安置在究竟的快樂之中。

§布施 因為上述的大悲心和大慈心,所以,菩薩對於所有的事物,都樂於布施,絲毫不感到吝惜。分享帶來的喜悅,潤澤了歡喜地菩薩的心。若說這樣的布施有所謂的功德,菩薩不為求人天福報,亦不求舒適安樂,乃至不為個人的修行解脫和出離。一切所作所為,只為求諸佛廣大智慧,成就平等大捨,利益無量眾生。
 
§無有疲厭 有了大悲心、大慈心,還有廣大布施的心,菩薩對於所有能利益眾生的事,自然是不疲不厭。無論是世間事的協助,或是出世間法的扶持,菩薩皆具豐沛的熱忱,不畏麻煩。
 
§知諸經論 如之前所說,菩薩認真修習智慧,因為他知道唯有智慧,才能真正幫助眾生。佛陀的智慧貯存於經典背後,秉持著不疲不厭、想要利益眾生的心,菩薩對於所有的經論都奮發學習,不會害怕怯弱、望之卻步。
 
§善解世法 有了佛法智慧,菩薩還要學習如何運用。面對世間的一切,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怎樣做才是最恰當的?……這些學問大不易。尤其面對不同根性的眾生,隨著他們的能力、風俗、習慣等,如何給予適時適性的教化,這些都是菩薩的功課。
 
§慚愧 雖然已經進入十地修行,歡喜地菩薩還是心心念念,勤求二地以上的菩薩境界。時時保有慚愧的心,提醒自己不可以自得意滿,反而要更謙虛、更努力地修行。

§堅固道力 幫助他人很重要,但個人內在的提升也不可忽略,雙管齊下才能相輔相成,走得長遠。菩薩雖然一心想要利益眾生,但也不忘自己對於解脫煩惱、涅槃寂靜的好樂。體會人世間的苦迫,精勤修行解脫,讓出離的心成為堅固的後盾,更有助於菩薩道的修行,避免產生對人世間的留戀和執著。

§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提供物資、恭敬侍奉等,是供養諸佛的方式;依照佛陀所教導的佛法來修行,更是最上等的供養。菩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遵循佛陀的教誨,全心全意跟著佛陀的腳步,走在菩提大道上。

上述十種清淨的行為,是歡喜地菩薩努力踐行的方向,更是我們學習的楷則,您完成多少了呢?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