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教育
對成人教育的幾個基本思考(上)



成人教育是一個在本世紀興起且發展迅速的教育領域。快速發展的科技大力地改變了這個世界,新的技術代替了舊有的勞力,也帶來了新的行業與工作,這些都是在 世紀前難以想像的。舊有的學習與知識已不足以滿足新改變的需要,而新的工作方式與機會也影響了家庭的結構、家人間的關係、個人的生活節奏,在在引發了各類 新的社會問題。

面對這些新的挑戰,今日的成人已發覺新學習與繼續學習是相當需要的。終身學習並不是某些人的特權或抉擇,相反地,它是個現時代的趨勢,在台灣,成教起 步雖晚,但也吸引了個人與政府愈來愈多的注意。所以今日的成教工作者必須有更完整而根本的思考,才足以面對這樣的需求與挑戰。成教教育者如何幫助成人學 習?成人學習的基本理念是什麼?應該為成人設計怎樣的課程?什麼是較理想的教學方式?教學者在成人學習中要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未來的成人教 育。因為今日的成人學習者的教育需要日益複雜,教育者必須有新的瞭解與準備才能更實質地幫助成人學習,所以有必要在方法與理論上掌握其發展。

任何一個教育者對教育的看法與思考都會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個人的天資、傾向、生長、受教育的環境,以及所處社會的文化傳統與特性 等。以下個人將利用從生長社會中的所學,加上對佛教哲學的瞭解,補以西方教育哲學上的研究,從而提出一些針對今日成教工作的基本思考。這些思考不僅是用於 佛教成教事業的發展,也適用於其他的成人學習活動。以下即就成人學習者、成教的目的、學習的內容、教與學及課程發展等課題進行討論。

 

成人學習者的本質

 
在討論成人學習前,對人類本質的瞭解將有助於進一步的探討。在基督教的聖經上明載人類乃萬能上帝的創造物。但事實上,當人類出現時,其他各類生物已先 人而存在,所以與其爭論誰是生命的創造者,不如問:人類與其他眾生到底有什麼關係?與其他生物又有何異同?這問題亙古地存在著,也引發不同的回答與看法。

有些教育家如皮克林( Pickering )、 佛洛依德( Freud )、 斯金納( Skinner)等主張每種生物是它下一等生物的連續,而且本質上與其相同。相反地,另一派如人本主義者以為人類根本上不同於其他生物,因為人類具有一些 他類眾生所沒有的特質,如自覺、自由性、追求意義性等。

依佛教哲學的看法,生命是無數世的輪迴,在某個階段可以出生為人類以外的另一種生命。也就是說,每個生命都有出生在人道的可能性,但又不一定可以如願 地生在人道。雖然人類有些特質如複雜的思考、對話、遊戲與創造等,使其成為生物界的高級動物,但根本上,人類也有一些如飲食、睡眠、呼吸及性生活等基本的 需要,這些和其他動物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我們只能說人類是眾生中的一類,比其他類眾生具備更好的能力以處理及改善他們的生活。從此來看待人類和其 他生物間的關係,在本質上應是平等的,而另一方面,人類的確比其他生物具有較多的優點,因此可以去追求及過一種不同於他類生物的生活,所以生而為人本身即 是一件殊勝慶幸的事,值得利用這難得的生命去好好地努力。

因為人不是註定永遠可再生為人,所以才需要去問人存在的意義、價值與如何善用這難得的人身。孔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佛教則說每一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依據這個可能性與當生的努力,每一個人都可以決定如何去呈現今世乃至來生的生命。

由此,教育在人類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在幫助人們去探討生命,也可說是一種方法,以思考如何從歷史中得到學習。從別人的經驗與語言中,人可以學 習事件與行為所引發的後果,可以知道一個結果的重要決定因素,可以獲得方法以發展好或有利的潛能及減少不好或不利的條件。教育是一種真實的瞭解,知道人類 具備不同的能力,是可改變與化導的,以完成更理想的生命境界。

因為人類具有利用思考與推理以發現並解決問題的特質,所以人天生即是要學習的。當然,學習並不是人類的專利,但人類的學習的確比其他生物複雜得多。亞 里士多德曾說:「所有人天生有學習的欲望」。佛陀也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只是為妄想所蒙蔽不能顯現光明,所以人透過修學即能逐漸顯發智慧終 至成佛。人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感受生命的不自在與不完美,所以會追求各種方法以完成最後的自由與完整。所以,從佛法上說,人並非天生有完全的自由,但人有 自由去尋求不同的方法以完成自我,因此,教育才有其意義與可能。

再者,人類天生具有社會性。一切人生來即受到個人前世業力及各種外在關係的影響,人不需要接受教導就能很自然地傾向和同族類共住,人也需要同伴,因為 和同伴間的友誼使人覺得自在與自信。一旦離開賴以生長的社會,一個人將失去與人交集及從他人學習的因緣,也由此喪失可以幫助自己達成生命理想與意義的教育 機會。

人類所具有的社會性提醒教育者,人從與他人交流中可以學到最多,而且永遠受到居住環境的影響。瞭解人類天性上的這些特質,教育者才能有所依據,以適當掌握成人學習的需要、可能性與方法。
 

成人學習的目的

 
佛教認為學習的最終極目的是成佛,儒家的看法是成為一個完人,西方哲人以為教育是為了認識自己與成為「理想人」,此「理想人」在基督教義的影響下,或 可說為發現自我的神性。不管持何種說法,追求人類生命的更高層次意義應是教育的共同方向。從前面對人類本性上的探討,成人教育的目的約可說為下列數點:
 
[一、學習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如上所述,在某種程度上,人類比其他生物有更多的自由以選擇他們的生活方式。教育所要做的即是教人去瞭解與善用作為一個人的殊勝,從而探求生命的光 輝。人可以從他人學到真理與方法,但人必須自己學著怎樣當一個人,因為這是他人所無法代替的,所以人需要學習如何對自己負責。人需要知道生命的真諦、作為 人的價值、發展個人潛力的方法,以及看到生命的其他可能性。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學習者需要被引導以發現本身所具的寶藏,並知道如何利用有效的方法,以完 成自我的追尋。
 
[二、成為社會的好份子]
 
個人與其他人,乃至與社會有複雜多樣的關係,所以我們必須要問:人和社會間的關係是什麼?社會如何影響個人?人在社會中的義務與權利是什麼?教育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中所擔任的角色又為何?

近代西方文化大力主張個人主義,故個人的發展與自由成為現代教育的主要努力方向。此主張所導致的結果,就是使「獨立」與「自我成就」成為這一代所接受 的教育重點。但如此強調個人主義也帶來其他不良的後果,很多人已感受到人與人間彼此的隔離,家庭組織逐漸解體,所以當人面臨需要時,卻發現無法得到家人足 夠的護持。競爭性與過份著重自我成就帶給現代人壓力,愈來愈多人因無法承受這種壓力,而尋求心理治療專業的幫助。

所以教育一個人成為好份子或好公民,不僅是為了社會或團體的發展與繁榮,也是符合人的社會性,以賦予個人生命的意義。成人教育應揭示社會對個人成長的 重要性,個人和社會、同伴的關係可以決定個人如何從社會學習,以利益自己與他人的成長。教育成人成為好公民,可說是對社會與個人平等而真實的關懷。
 
[三、追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馬克思以為當代工人無法得到他們工作上的意義,其實這只是表達了整個全球性疏離趨勢的現象之一而已。但對人類而言,意義的失落與追求並非是一個新的問 題,相反地,它和人類的存在同時並存。因為人類比其他動物有更好的學習條件,所以也更有機會對自己與所處的環境作深刻的反省,而教育的任務之一即是啟發個 人對生命與世界作真實的探索。

探索的心靈可以表現在一個人的行為及態度上。孔子曾如此描述他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必是從中看到這位弟子異 於他人之處而有此感歎。後來顏回早逝,孔子非常悲慟,並以為再也難找到這樣優秀的人才。顏回留給後人的典範,即是一顆清明的心靈及無憾的生命,這是孔子所 讚歎,也是我等永遠敬仰的對象。

佛陀是另一顆偉大的探索心靈。作為尊貴的王子,住在華麗的皇宮中,他卻深深苦思著生、老、病、死所帶來的痛苦。當他知道這是每個人所必經的過程時,他 開始思考:為何人一定要接受這種種痛苦?如何來免除這些痛苦?他所過的歡樂生活有何意義?人死後的希望是什麼?他那顆探索的心並不因家人的牽制而止息,也 不因眼前安樂的皇室生活而妥協。最後,他離棄了世俗的生活去追隨偉大的修行者修學。在長時間的探索後,他終於了悟生命的真諦而成為佛教的創始者。

我們尊敬佛陀那顆追求生命真義的高貴心靈,與在追求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學習佛陀並不是去崇拜偶像或一個歷史的偉人,我們應該學的是他的心靈,他昭示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像他一般地尋求自我生命的真義。人需要知道個人生命的價值及希望,當人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那就是自我完成旅程的開始。
 
[四、更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除了前面所討論社會對人的重要性外,人也可以透過利益他人而實現自我。耶穌基督教導門徒:施比受更有福。也同樣說明了真正的福樂來自於給予而非接受。

在佛教的菩薩萬行中,最常被提出的即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被放在首項有其深度的意義,一般說來,布施包括布施自己的知 識、勞力、時間、財富、關懷等,其真正精神則在視人如己,對別人的苦痛或需要能感同身受。能夠如此,是來自於眾生平等的信念,與每一眾生都可能是自己累世 眷屬的思惟。

另一種思惟則是:如果我這一世比他人幸福或順利,並不表示將來都會一直如此,也許有一天自己仍需要別人的幫助或救濟。如果個人能這樣思惟,則表示他已瞭解在本質上 沒有一個人比他人優V,可能在某時某地就需要他人的幫助。

此外,布施也是減少個人執著最好的方法。達到開悟最大的妨礙之一,就是對世俗享受的迷戀,當人想盡辦法獲得各種好的事物後,就會想要保有它,深怕丟掉 或被人取走。富有的人在住處設置各種安全系統,整日都生活在焦慮不安中,這樣的生活充滿了欲望與防衛,如何有心靈空間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命意義?所以,布 施不但是幫助別人的方法,它也幫助人去追尋生命的意義而不會致成為執迷的奴隸。

在成人教育中,可以強調布施是幫助個人在社會中追求有意義生命的重要方法,透過社會所給予的機會和條件,個人也才能去踐行布施。因此,教育應讓人瞭 解:利益他人要有充分的能力,也要幫助個人去發展這些能力,利益他人的願力會促使人去追求需要的知識與能力,以達成願望。而人與人間的隔離也會從助人的快 樂中得到舒解,進而轉化成一種對生命價值的瞭解。
 
[五、和大自然更和諧共處]
 
發願幫助別人是力行布施的基本要求,但布施不必僅限於人類,也可以透過對所住空間的關懷而對這個世界多盡一份心力,這也是近年來各宗教團體創立及推展環保事業的立場與共識。

什麼是與大地和平共處?就如同社會是幫助人完成個人追求的重要助力,地球也是支持所有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不幸地,人類正將大地的資源逐漸用盡,而且 嚴重地剝奪了其他生物共享這些資源的權利。此時,人類需要瞭解自己與其他生物間的密切關係,人類需要相信其他生物也有共享資源的權利,必須用仁慈心去照顧 及保護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而不是任意地使用、控制或甚至於破壞它們。

此處的教育主題是要啟發人類對所有生命(包括植物與動物)的真正同情心。人類的社會性應擴展至所有的生命,只有當人瞭解與其他生命和平共存及互相利益 的重要性,真正的和諧才可能達成。成人是新生一代及年輕人的楷模,他們的所作所為將對明日的世界有重大的影響,和大自然建立一個和諧的關係,應該是成人教 育的重要課題之一。(下期待續)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