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上
以偏概全

「你(我)每次都如何如何....」,其實,所謂的「每次」,不過是一、兩次而已,「以偏概全」的思惟模式,常造成自他之間的困擾....



剃頭時換了新刀片,不敢太用力,因為上次換新刀片一剃便血流四處,剃破好幾個皰刮破好幾個傷口。這次我戒慎恐懼、小心翼翼,輕輕地、慢慢地剃,結果還是血跡斑斑。一旁的法師關心地問我:「怎麼會這樣呢?」我說:「每次換刀片,我都會見血光。」 

這句話脫口而出,也不認為有何不妥,後來仔細想想,把流血全歸因到換新刀片,好像太武斷了些。頭上長了皰皰,容易刮破也是原因吧?再繼續盤算,最近的生活、最近的身心情況如何?是自己不專心才失手剃破,或是拿剃頭刀的姿勢、角度不對等等,這便關涉更多更複雜的因緣了。我又想想,這次是第幾次換刀片呢?原來這次只是我第二次換新刀片,但我卻把第一次換新刀片的經驗延續到現在,並且將兩次的經驗合起來,彼此強化,便出現了一種「廣泛」的概念──「每次」換新刀片剃頭「都」會流?多血。探究所謂的「每次」,其實不過「兩次」,但它所形成的概念、所發出的語言,卻是那麼全面而廣泛,讓人以為這是每一次的事實。然而下次的情況是否依舊,卻尚未可知呢! 

這大概就是人類「以偏概全」的思維模式吧!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陷入這樣的思維模式而生煩惱。一次失敗,便再也不敢嘗試,因為「我絕對不會成?」,或認為「某某人都很難溝通」、「某某人一向都很懶惰」,便因此放棄他。 有一陣子,我很氣惱爸爸常指責我:「你每次都如何如何.... 」「你每次都如何如何.... 」其實不過是我一次、兩次的行為罷了。 這些話,說的人很理直氣壯,被說的人則氣惱、委曲又有點心虛。因為它確實有那麼一點點事實成份在,但以此框定一個人,預言且限制了他未來改變的可能,或忽略他已經改變的現實,而造成很強的殺傷力。人無法?平自己,與他人相處困難等等,往往是來自於這樣「以偏概全」的思考和語言。 

如何自擴張渲染中捕捉到事實呢?從這次經驗,我發現必須去追問:所謂的「每次」是指那幾次?形成這種概念的背景資料及經驗是什麼?我是如何去歸納形成這樣的概念呢? 

在表達時如何能不以偏概全呢?我想方法一定很多,但初步應儘量避免使用絕對性的語言,如:「每次」、「都」、「一直就是這樣」等,並且要提醒自己那些概念的局限性以及每次事件情境的差異性,尤其不可有預期下次也必然如是的心態。這樣才不會掩蓋了事實,也才不會抹煞了因緣隨時變化所顯現的盎然生機。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