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
我看過堂用齋3



 

過堂用齋,乍看只是一個
吟唱及安靜的用食過程, 
但當你我用心體會時, 
佛門中高遠的智慧
博偉的情懷卻在
此時乍然展開!
它不是
弱肉強食的競爭過程,
更不是享用美食的時刻,
它是一門功課,
一個活生生的啟發-----
    
晨曦透過樹梢,遍灑大地。庭院前的花草兒還掛著露珠,屋簷下的小鳥們卻已迫不及待地雀躍在梔子花叢間,小樹枝輕顫了幾下。猛地,有隻小麻雀快速跳向前,敏捷地吞噬棲在枝頭上的小螳螂,就在這枝葉兒搖晃之間,無數生命的呼吸也在這剎那間結束了……。
 
寂靜的午後,海面上成群的水鳥,不時地在水面飛翔著,就在那一起一落間,水中的小魚已成了腹中的食物。誰會意想到,在這優美的畫面裡,會出現這令人驚訝的一幕,有的,這就是自然生態,不管海面如何騷動,最後仍是歸於一片寧靜。對人類來說,深邃的海洋是一個神秘的黑暗世界,地球上很多奇異的生物散居在其中,但深沉的海底是靜謐平和的嗎 ?不,海底生物還來不及鑽進洞裡,就成為另一群水族過客的餐點。
 
從海洋到空中,由幽谷到高山。為求生存,滿足飢渴的需求衝動是股多大的力量--小至螻蟻、蚊蟲。大至飛禽走獸,成千上萬的生物,不論是飛的,跳的,爬的,游的,穴居的,為維持生理的新陳代謝,每日都不辭辛苦,用盡力量,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一股求生的動力,形成動物界互相吞噉,弱肉強食的食物鏈。
 
至於人類又如何呢?
 
環顧一下我們周遭一同居處在地球的人類,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必須和天災水患搏鬥,從事捕殺,才能獲得一頓溫飽。但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及社曾分工發展的趨勢,覓食的途徑已回異於前,完全是透過市場交易行為來取得食物,而且食品的種類更是琳瑯滿目,花樣百出,從速戰速決的麥當勞、速食麵。三明治、漢堡到可以連吃幾天幾夜的滿漢全席。飲食的方法也是無奇不有,用手抓,用筷子、叉子、刀子、斧頭全部出籠了,可謂國際民情大觀。
 
從廣面上看,食,不僅只是維持基本生理需求的過程而已,它更是文化的表現。因此有很多民族,或宗教都有它飲食的特殊儀式。今天我所要探討的是在佛陀教化下的僧侶們是如何處理這維持生命生存的流程?
 
現在且讓我藉著台灣寺院之一香光寺的齋堂----任運軒僧侶們的過堂用齋,來探視佛教對生命、宇宙人生的處理方式及歷代高僧大德們隨方毘尼的智慧與悲懷。
 
行堂師拿起「叫香」打了一陣「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表示用餐時間到了。大眾師趕緊放下手中的事務,搭衣上殿。維那師等待大眾集台後,先禮佛三拜,然後壓磬起腔「南--無--阿彌陀--佛」,大眾跟著提起正念,隨著木魚聲稱念佛號依序的進入齋堂。向上位的佛菩薩前問訊,隨即就座,待坐定後,維那煞板、壓磬,再起腔「供--養--」全體應聲合掌,這時候盡管每個人面前都已擺好飯、湯、菜餚、水果及糕餅等,但此刻不是舉箸就食,而是要隨著一聲聲清澈醒心的法器聲,有板有眼地稱唱出諸佛聖賢名號,首先是供養代表真理實相的清淨法身屁盧遮那佛,再來是因修果滿,一切功德具足的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以及應眾生心而示現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並且還要供養盡三世遍十方的一切已成就未成就的諸佛,接著是代表悲智行願究竟具足的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及諸尊菩薩摩訶薩。眼前的食物是充飢養身的糧食,但身為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僧侶,面對這滿足生理基本的必需品時,除了處理物質生命的存在----「法輪未轉,食輪先轉」之外,他必須再度提醒自己,為了要完成精神生命的充實,不忘追求真理,追隨往聖先賢,因此當先供養諸佛菩薩。雖運心起念行種種供養,但一切能行所行當體皆是因緣具足成就,因緣法性,法爾性空,也無能行所行,所以再稱「摩訶般若波羅蜜」以提示僧侶們雖行諸善法,應體認「三輪體空」以期與般若空性相契。
 
接著是依粥飯不同,再唱誦出一段虔敬喜悅的祝語,若是粥,太好了,清爽潤喉,有利生理消化係統等,因此便唱「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若是飯,則唱「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食之三德 :輕軟、淨潔、如法、六味 :苦、酸、甘、辛、鹹、淡。期望大眾師用下這餐對身體有益,更有助於用功的飯食,藉個人生存的意義以達到究竟的常樂我淨為目標,而不染著於小利、小果。因此不可或忘法界有情能因自己的存在而有所受益。
 
安詳地用過了齋食,一聲「結齋」,維那師便舉腔「一切圓滿具足的準提咒」,並回向施主「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並願飯食後,一切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有增長資益的作用,凡是有資益增長作用的都可稱為「食」,因此佛法所說的食不只是限於「吃」----物質的食物而已。佛陀在阿含經中提出對生命延續的必要條件另外還有三種食----觸食、意思食、識食。我們知道生命所以能存在,除了吸收外在物質轉化為內在體質,是一個重要因素外,在這轉化吸收食物背後的動力,則更形重要,那就是生存的意志力----意思食,及維持宇宙人身的根本識--識食。由此可見,在佛門中飲食的過程,不僅只是吃飽了事,它透過過堂儀軌,一聲渾圓悠長的「供--養--」,喚起用食的修行者,再度反省,再度肯定走入佛門所為何來 ?引動你我把生命拓得更廣闊更久遠。若是一位偏私短視者只能看到個人吃飯個人了,但一位大乘佛弟子從一呼一吸,一粥一飯,乃至一絲一縷間,不僅要上供諸佛之教化,更要下養眾生以濟世。
 
過堂用齋,乍看只是一個吟唱及安靜的用食過程,但當你我用心體會時,佛門中高速的智慧、博偉的情懷卻在此時乍然展開!它不是弱肉強食的競爭過程,更不是享用美食的時刻,它是一門課程,一個活生生的啟發----提示你我在面對生命必需活下去時,要活出更高遠、更寬廣、更豐潤的生命情懷,開拓你我在飢腸轆轆時,不要只是自私地埋頭苦幹,希望你我的心中永遠有喜舍、有付出、有關照!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