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台
圓融無礙的人生智慧(下)

【前期提要】圓融無礙的人生就是無缺陷、無對立的人生,那就是要殘而無障、缺而不陷,彌補客觀世界的殘缺,且不要陷落在自己的缺憾裡。此外,還要與命同在,與緣同行。不要說自己的命比人差,「認命就是好命」,先認命才有可能的開始。要改命是要經過修行,有德行才有福報。



 


命有缺限,認命就沒有障和陷;

緣會錯過,隨緣就沒有怨和憾....

當下即是,人生最美好的就是現在;

所在皆是,不論在任何地方都要輕鬆....

 
[隨緣是善緣]
 
人際關係影響我們福報很大的第二個是「緣」,佛教解釋山河大地、鳥獸蟲魚都是通過「緣」來解釋,說它是緣起的,緣起所以無自性,所以是空。我們的前半生和父母過,後半生和先生、太太過,父子是天生的命,夫妻是人間的緣,婚姻好不好與緣有關,有緣就會千里來相會,遇到誰就和誰過一生,所以婚姻一定是終身大事。但好人不一定有好婚姻,因為緣是外在的,在街上走來走去看對了眼,你看我順眼,我看你也順眼,於是情投意合,這就叫緣。但這個緣是在外面碰來的,並無自性,所以婚姻老是沒有保證,因為這是外面找來的。譬如去買股票,你很希望它得到支撐,只要漲不要跌,但股票是大家的,是緣的事,大家賣就跌、買就漲,全是個心理因素,由緣起而來,所以買的股票就無自性,你不能保證台塑、南亞或國泰一定要多少錢,因為那是大家的事,所以緣充滿了不定感,命是定,緣是不定,人生只有走一條路,隨緣就是善緣。 

前面講好命,這裡講善緣,善就是福報,福報和緣在一起,所以不要痴痴地等,一定要和緣走,如我們小時侯上什麼學校,和那位老師、同學在一起,它就是最好的學校,他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同學,你不要在這學校又看不起這學校,和這老師學習,又說也許好的老師在建國中學,不論你在那裡,現在和你在一起的人就是人生最好的人,你不要在先生、太太之外再想還有白馬王子、紅顏知己,這就是善緣。你隨現在的緣是善緣,跟上這個緣就叫無緣,隨緣是善緣,認命就是好命。 

本來緣會錯過,命有缺陷。你若認了命就沒有障和陷。緣抓不住你只能跟著它,緣最大的難題是因為它會錯過,你跟著它就不會障也不會陷了。好父母、好子女、好兄弟、好家庭、好婚姻、好朋友、好同事、好社會,只要和我們在一起都好,這就是隨緣,就是善緣。與命同在,與緣同行,你要與你的命站在一起,就會好命;與緣同行,那就是善緣,這兩個觀念很重要。所以,我們的命、我們的緣也?有殘缺,只要你認命隨緣就不會障礙,也不會陷落。 

現在再解釋另一個觀念,緣起就緣生,緣盡就緣滅,這叫生滅無常。我們相逢在十八歲這是緣,十八歲會過去,但不要怕,因我們的命不空,所以我們要用一生的命來護持、疼惜當初認識的緣,十八歲相逢的緣會過去,但十八歲過去還有十九歲,十九歲過去還有二十歲,每年都用我們的命來護持這個緣,所以緣空而命不空。命就是定,兩個定的把不定的定住,兩個命可以把緣定住,才能一生一世。夫妻要長久不是靠緣長久,是靠兩個命好好地修行,先生修行,太太也修行,緣就能一生一世、天長地久,兩個不空的命把會成空的緣定住,緣不空叫「緣分」。「分」就是說你不空,我也不空,我們兩人共同擔負,不是只有「緣」還要有「分」。緣會過去,我們不要讓它過去,夫妻每天在家裡約會,以前都在街上約會,有時要等好久,現在每天都可在家裡約會,不要說面目可憎、言語無味,這是沒讀書的人才會這樣,你要來修行、讀書,那就會言語有味,這面目也就不是可憎而是可喜可愛了。 

這是人生的兩大殘缺,一個是天生的命,一個是人間的緣。命不好,緣沒有來,要想辦法不要障也不要陷,第一你要認命,第二你要隨緣,認命是好命,隨緣是善緣,命要改命,緣要緣分。這樣殘的障,缺的陷就沒有了,人如果能這樣就較能平心靜氣,要不人生輸在起跑線,心裡就會很不平衡。 

現在有的媽媽選擇時辰剖腹生產,除非是高齡產婦,我不相信這套,這是靠修行來的不是靠時辰,如果沒修行,再好的時辰也沒有好報。所有的好命從好人來,所有的福報從德行來,你給那小孩那麼好的時辰,福分太高也不是好事,除非你把德行補起來,要不然福分會壓倒我們。我們希望把殘缺感化掉,不然心裡就有怨,有怨就會苦,因為太執著就會有無常感、有分別心,和別人比就會有得失心,覺得自己輸掉,內心充滿了怨與悲哀,苦積太久就變成心結,心有千千結心就會痛,這樣的心痛我叫它癌細胞。假如我們心裡有癌細胞的話,就會把我們一生的幸福、健康與美好吃掉,殘缺就會讓你陷落,然後你這一生就不可能成為美好的人生。 

所以我告訴諸位少怨嘆,與命同在、與緣同行,沒有怨沒有憾,沒有癌細胞,然後我們才有人生的智慧。這些心結是個毒,怨會讓你陷落,就好像被套牢,你就要解套解毒,怎麼化解?就是要認命、隨緣。儘管我殘缺,但我不障不陷,那就要靠我們自己的修行與智慧。
 
圓融無礙,當下解脫
[圓滿與消融]
 
我們要追求一個圓,沒有缺口叫圓。老中少三代每天都回家相聚,很圓,但沒有擁抱、談心還不算滿,要擁抱才體貼,談心才會貼心,不是只有擁抱兒女,還要擁抱媽媽、爸爸,這擁抱叫體貼。體貼就是身體和他貼,兩個貼在一起,心也貼在一起跳叫貼心,貼心後圓才有內涵,不然只有形式而已,我們的內心要滿滿的都是親情、愛、友誼,好溫馨好實在。滿滿的就是有笑容、有體貼、有貼心,能讀對方的眼神,讀你千遍也不厭倦,這樣就滿了。人生追求團圓,團圓不是說大大小小回來過年、過中秋、過端午節,但更重要的是圓了要有滿,心底滿滿的感覺才真正溫馨。 

但滿就沒有餘地,就有排斥性,如客滿、額滿,都塞滿了。滿了就不能再進來,所以圓滿好像很好,但滿也有後遺症,就是沒有餘地、沒缺口。人如果過分圓滿、完美不是件好事,如果沒有這德行、這分福報,你承受得了嗎?我們應該補上?德福報才保得住,如果圓就沒有缺口,太滿就沒餘地,別人就進不來,所以孩子還沒回來就不鎖門,虛掩留個缺口,還留一盞燈,他才會覺得家在那兒。所以人生如果是圓就沒有缺口,別人就進不來;滿就沒有餘地,別人就找不到立身的空間。 

舉例來說,如別人來我們家,祖母或媽媽有潔癖,走一步路,她就拿塊抹布擦一下到最後你就不敢動了,客人才站起來,她就趕快清掃,走到那裡掃到那裡,這不是掃地出門是什麼?所以客人不敢進去,有事情就站在外面講,因為她太喜歡乾淨就變成癖好,不能容忍別人。所以沒有缺口,人家就進不來,沒有餘地,人家就沒有立足的空間。好好想這個道理,人生不要太圓滿,我們不要讓自己那麼圓、那麼滿,留個缺口人家隨時可以進來,留個餘地人家才能與我們在一起。 

從「圓」到「滿」,接下來要講「消」,「消」以後才講「融」,「融」之後再講「圓」,「圓」然後再追求「滿」,這樣才有內涵,不過,滿了以後就沒有餘地,志得意滿的人就會傲慢,就會給別人壓力。所以我建議很多當義工的人,最重要是要忘掉自己的「義」,不要叫「義工」,要叫「不義工」,不然會感到自己有修行又作義工,就會贏過別人、壓迫別人,因為你說自己是義工,人家立刻就會變成不義,就變成別人的負擔,所以我們從圓走向滿後,就要把自己的成就放下來,那就叫做「消」,「消」就是自我解消。你把「滿」消化了,就像胃吃了滿滿的食物,要趕快消化它,才會變成營養,沒有消化就會胃痛。人家說天妒英才、紅顏薄命,就是因為他太滿了。所以,以前較富有人家的小孩,一定要給鄉村人家做孩子,就是要把他的福消一點下來,不然有錢人家的孩子看起來是英才、紅顏,會遭天妒神忌。有的人常稱自己是鬼才,我就說我們只要人才就好;不要說自己好神氣,只要有人氣就好,神氣太高,鬼才又太過了,我們做人就好,我只是人氣、人才,這就是「消」。 

所以什麼是最好的名字,「牛糞」最好,糞土沒人搶最安全,那叫做「消」,人生不要太滿,滿了就會太驕傲會太光采,光采、精明的都會得罪別人,憑什麼我們比別人好?舉例來說,我常勸很多考第一名的人跟全班道歉:真不好意思,昨晚隨便讀讀都有讀到,老師出的題目都和我有緣,所以考出的分數才會高一點。所以消就是要忘掉我是第一名,成績愈好愈要謙虛,愈要對同學好,同學數學不會就教他做,這就是回饋、功德。第一名是有福報,但是要陪同學讀書才有德行,千萬不要自以為是第一名,這樣就太滿了,會引起同學的反感,這就是為什麼成績好的都很孤獨的原因。所以,做父母、做老師的一定要保護成績好的人,尤其是前三名學生,要讓他們有機會回饋全班、勞動服務,最好讓前三名去掃廁所,這樣他才能回饋,放下身段,這樣才能消,消之後人家才不會氣,自己解消後又融入圓,圓又可以滿,滿就要消,消又要融,融又要融入。 

我們總希求團圓,不光是一種形式,而是人需要親情、友情,滿得實在的感覺很好。但下一步趕快解消,不要得意忘形,不能太傲慢,要把你的好放下來,義工變成不義工,忘掉自己的義,忘掉自己的德,才能重新融入團體中,不然你會愈來愈孤立。所以,圓融就是你圓滿消融,經過消融才無礙,又回到圓滿,不然就有礙。你要解消融入,才會與命同在、與緣同行。解消什麼呢?解消自己的命不好、自己的機會比別人差,解消以後才會好好與家人、朋友在一起,要不然心裡有怨,你就會抗爭、對立而產生障礙,就不會留下餘地、缺口,別人就沒有空間可以進來,這樣怎麼可能圓融?所以圓融就是圓滿消融,就可以無礙。 

假如我們沒有圓滿,說消融並沒有意義,說要放鬆一點,你都還沒緊張如何鬆,如為什麼講老莊,是因為我們要做孔孟,老莊自在輕鬆,為什麼要自在輕鬆?因為要去愛人世間啊!孔孟比較莊嚴,老莊比較消融、自在,為什麼我們要讓自己輕鬆、放下來,因為明天要走更遠的路,我們要做好兒女、好父母、好先生、好太太、好同學、好朋友、好同事,所以要無礙,我們對別人的好不要變成一種障礙,我愈放下我的好,就愈能看到別人的好。我不說自己好,那麼兒女的好出來,太太的好也出來了,這樣才叫無礙,假如我一回家便在突顯自己的好,兒子、女兒和太太的好就出不來,這叫礙。我們的不好要改過,但更難的是要把自己的「好」放下,因為我們容易忘掉自己的不好,但很難忘掉我們的「好」。
 
[當下即是]
 
平時我們都用「好」來和別人比賽,「好」是種力氣,我可以把別人比下去,你看小朋友講話,一個說我爸爸當警察,一個說我爸爸當醫生,另一個說我爸爸當工程師,工程師和醫生怎麼比呢?從這裡就知道原來人比較不容易忘記自己的好,我們的「好」就是人間最大的「礙」。所以如何把我們的美好、圓滿放下來消融,重新和所有人站在一起,不光是自己與命同在,還要消融,而與緣同行。與緣同行是與別人結緣,我們要惜緣,如果沒有消融,就很難融入,道家說放下叫「無待」,簡單地說就是不要等待,就是我不要名利、財富、權勢或身分、地位,這樣就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 

現在的人都是有條件的,等我當總經理就好了,等我考上第一志願就好了,人生都在等待中過去,等到最後人變老。所以要得救就要解脫出來,不能陷落在條件的設定中。從這裡我們說人生就是要找到我們的「是」或「然」,「然」就是「是」,就是人家肯定我們。譬如人家如果說我們的不是,我們就受不了,我們最怕人家不以為然,怕人家說我們不是。那麼「是」在那裡?「是」在當下,當下即是,人生的美好就是現在,就在這裡,你不要等待明天、明年,你在開學中、考試中、讀書中,甚至在上班工作中都很好,這才是真正的圓融無礙。假如一直在等待就有「礙」,好像萬事皆備只欠東風,千萬不要等東風,要當下即是。
 
[所在皆是]
 
第二個所在皆是,「所在」就是不論任何地方、任何時刻都輕鬆,就在此時此地,人生要無礙你一定要當下即是、所在皆是,不要說回家才輕鬆了,在路上也要輕鬆。道家叫自然,你的自然是自己如此;自然就是佛家講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自性。你要靠自性,不要靠權勢、名利、身分、地位,否則就會有「礙」。你不靠緣就不會性空,所以是自性清淨心。人生無礙的最後希望就在自性清淨心,它是如來藏,如如而來、如如而去的寶藏,這樣的話,我們才能通過無待來思考這個問題,無待以後才會自在,就可以當下即是、所在皆是,人生雖然漫長,似乎也很坎坷、艱苦,但你的修養、修行無窮無盡,請給自己一個機會,現在就是,這叫頓悟,它是一生一世永恆的修行,但又是每個當下的解脫,當下即是、所在皆是。我相信這兩個意義同時存在,這一生一世就是莊嚴、是圓滿,每個當下的解脫是消融。這樣的話,在人生路上就可以一方面圓滿,一方面消融,就不會有障礙、有陷落,就可以直道而行。每個當下都是一生一世的承諾,我們對父母、先生、太太是一生一世,是每個當下都對他好,你不要說我一生一世都對你好,但每個當下都沒做。所以我們要一生一世,又要每個當下,一生一世總在分分秒秒中,天大地大總在家常日常中,一生一世的修行是在每個當下的解脫,我想這是我讀中國古書用心去思考的一些人生問題,我以心得報告來回饋諸位,不然讀書是罪過,今天講到這裡,謝謝。
 
 
(編者按:本篇是王邦雄教授於八十五年一月七日於高雄紫竹林精舍所舉辦的「社教講座」的演講內容。王教授為國家文學博士,現任教於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台北大學籌備會研究員,負責人文學院的規畫工作。)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