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塔見佛 開權顯實
15一樣的凡人之軀



佛陀將智慧結晶留給世間,我們在〈見寶塔品〉看到佛顯神通,三變淨土,迎請分身諸佛,展現「萬法歸一」,顯得神通廣大,這是經典裡的佛陀。但其實佛陀與我們並無分別,有相同的身體,一樣會飢餓、會生病、會受苦。
 
佛陀也有「馬麥之報」
《四分律》記載,有一年的結夏安居,一位毘蘭若婆羅門發心向佛陀請求:「今年結夏安居,由我來供養僧團,供養佛陀」,佛陀答應了。
 
結果到了結夏安居,毘蘭若婆羅門居然把這件事忘得一乾二淨,直到結夏安居圓滿九十天了,連一餐都沒送過來。其實要是對方忘記了,還是可以請他趕快補送,但佛陀沒有這樣處理,而是一直挨餓。
 
那時侍者阿難餓到一籌莫展,只好出門想辦法。他到了馬場,去向馬販化緣。馬販說:「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供養,但是還有些馬匹吃的麥子,要不就拿去吧。」粗糙的馬麥,顯然難以下嚥,但阿難沒有辦法,只能拿回來,洗一洗煮給佛陀吃。佛陀就這樣吃了九十天的馬麥。(1)
 
所以,佛陀也有「馬麥之報」,只能靠馬麥止飢。另外,在《遊行經》中,佛陀還吃了周那供養的菇,結果中毒,腹瀉得非常嚴重。(2)
 
歷史上的佛陀,確確實實就在人間,這些事例顯示了佛陀在生理上與一般人無異。他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如何來看待他的生理、身體?還有他如何看待世間眾生的煩惱纏縛?這些是真正的智慧。
 
佛的三身:自性身 受用身 變化身
佛陀與凡人一樣,有相同的身體,但不僅止於此。經典記載,佛陀有三種身:第一個「自性身」,也就是「法身」;第二個「受用身」,就是「報身」;第三個則是「變化身」。
 
我們可以修行,因為有「自性身」。我們在世間由「四大」、「五蘊」所和合的身體,是「色身」的根本。「色身」也是修行的基礎,一切修行由此開始!此身有成佛的可能,因此叫做「自性身」,成佛就從這裡開始。
 
「受用身」是什麼?常聽人說:「我這身體都在受業障!老了、病了,很受苦。」這「血肉之軀」,多少會有病的。但是,有別於我們凡夫的業障,一直就是在「四大」、「五蘊」裡面煩惱、打轉,佛陀展現出自己的處理方式,他體證了修法的喜樂與安定;同時也看到眾生的苦迫煩惱,然後他能加以善巧回應,這才叫做「受用」。
 
「受用身」,就看自己怎麼用!每個人都是「四大」、「五蘊」組合的身體,如果今天有運動,出了一身汗,腳步就會比較輕盈,少煩惱困擾,心情更加喜悅,不也是在受用自己的身心嗎?如果你有修行,法務有條不紊,即使外面很亂,但是你可以安頓好自己,這也是在「受用」中。
 
「變化身」就是「化身」,這只有佛陀有,佛陀可以應機變化,而我們就只有「業障身」了。
 
迎回各個時空走過、活過的你
即便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沒有分身,只有業障身。但你想想看,從小到大數十年,此身一路走來,走過多少路、住過多少地方?吵架的你、委屈的你、發善心的你……什麼模樣都有,現在把那些時空各個走過、活過的人影,通通迎回來,是不是就是此時此刻正安靜研讀佛法的你呢?那一幕幕、一幢幢、一頁頁,都是感受旅途的背景風光。
 
「自性身」是一種理則—眾生可以修行,眾生皆可成佛,一切由自性開始。這是理則,還需要你親身去驗證,讓這些理則,轉化你的四大、五蘊,因為所有的修行,皆是以四大、五蘊為基礎。
 
儘管色身只有一個,但從前的那些你,跟現在的你,是不是畫上等號?你的身心,活了這些時間,有沒有成長與改變呢?
 
(1) 《四分律》卷1:「爾時佛遊蘇羅婆國,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漸遊行至毘蘭若,即於彼宿那隣羅濱洲曼陀羅樹下。毘蘭若婆羅門聞瞿曇沙門釋家子,離釋種出家為道,從蘇羅婆國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漸遊行來至此毘蘭若,那隣羅濱洲曼陀羅樹下住。此沙門瞿曇,有如是大名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獲神通作證常說正法,上善、中善、下善,義味清淨,自然具足修習梵行。『善哉!我等得見如是無著人,我今寧可宜往問訊沙門瞿曇。』爾時毘蘭若婆羅門即往世尊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時世尊無數方便為說法開化令得歡喜。聞佛說法得歡喜已,即白佛言:『世尊!唯見哀愍當受我請,及比丘僧三月夏安居。』時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請。毘蘭若婆羅門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遶佛而去,世尊與五百比丘眾受彼夏安居三月。
 
時有波離國販馬人,驅五百疋馬住毘蘭若,夏九十日。時世穀貴,人民飢餓、白骨狼藉,乞求難得。時毘蘭若婆羅門雖請如來及比丘僧,三月都不供養供給所須。何以故?皆是魔波旬所作。爾時諸比丘從毘蘭若乞食不得,次往彼販馬人所乞食。時販馬人自念:『如今此間時世穀貴,人民飢餓乞食難得,白骨狼藉。彼諸比丘從彼乞食不得故來此耳!我今寧可日施比丘馬麥五升,世尊一斗耶!』即如所念,日與諸比丘馬麥五升,世尊一斗。時佛所得麥分與阿難,阿難使人磨作乾飯奉佛,佛食乾飯。諸比丘各各得成煮麥而食,佛與比丘所食各異。」(《大藏經》冊22,第1428號,頁568下7-頁569上10。)
 
(2) 《佛說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於負彌城隨宜住已,告賢者阿難俱詣波婆城,對曰:『唯然!』即嚴衣鉢,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末羅至波婆城闍頭園中。時,有工師子,名曰周那,聞佛從彼末羅來至此城,即自嚴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
坐。時,佛漸為周那說法正化,示教利喜,周那聞佛說法,信心歡喜,即請世尊明日舍食。時,佛默然受請。周那知佛許可,即從座起,禮佛而歸。尋於其夜供設飯食,明日時到,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法服持鉢,大眾圍遶,往詣其舍,就座而坐。是時,周那尋設飲食,供佛及僧,別煮栴檀樹耳,世所奇珍,獨奉世尊。
佛告周那:『勿以此耳與諸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輙與。時,彼眾中有一長老比丘,晚暮出家,於其座上以餘器取。
 
爾時,周那見眾食訖,并除鉢器,行澡水畢,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敢問大聖智,  正覺二足尊,  善御上調伏,  世有幾沙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如汝所問者,  沙門凡有四;  志趣各不同,  汝當識別之。
 一行道殊勝,  二善說道義,  三依道生活,  四為道作穢。
 何謂道殊勝?  善說於道義,  依道而生活,  有為道作穢?
 能度恩愛刺,  入涅槃無疑;  超越天人路,  說此道殊勝。
 善解第一義,  說道無垢穢;  慈仁決眾疑,  是為善說道。
 善敷演法句,  依道以自生;  遙望無垢場,  名依道生活。
 內懷於姧邪,  外像如清白;  虛誑無誠實,  此為道作穢。
 云何善惡俱?  淨與不淨雜,  相似現外好,  如銅為金塗。
 俗人遂見此,  謂聖智弟子,  餘者不盡爾,  勿捨清淨信。
 一人持大眾,  內濁而外清;  現閉姧邪迹,  而實懷放蕩。
 勿視外容貌,  卒見便親敬;  現閉姧邪迹,  而實懷放蕩。』
 
爾時,周那取一小座於佛前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大眾圍遶,侍從而還。中路止一樹下,告阿難言:『吾患背痛,汝可敷座。』對曰:『唯然!』尋即敷座,世尊止息。時,阿難又敷一小座於佛前坐。
 
佛告阿難:『向者周那無悔恨意耶?設有此意,為由何生?』
 
阿難白佛言:『周那設供,無有福利。所以者何?如來最後於其舍食便取涅槃。』佛告阿難:『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為獲大利,為得壽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譽,生多財寶,死得生天,所欲自然。所以者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臨滅度能施食者,此二功德正等無異。汝今可往語彼周那:「我親從佛聞,親受佛教,周那設食,今獲大利,得大果報。」』
 
時,阿難承佛教旨,即詣彼所,告周那曰:『我親從佛聞,親從佛受教,周那設食,今獲大利,得大果報。所以然者?佛初得道能飯食者,及臨滅度能飯食者,此二功德正等無異。』」(《大正藏》冊1,第1號,頁18上23-下25。)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