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下) —香光尼眾佛學院
用齋遵循「過堂」儀式



運用經文作為指導學生如何禪修的起點,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教學方式,可以連結解門和行門。依此例,學院藉由平日用齋的儀軌,教導學生僧伽的紀律,也就是「三學」中的第一項—「戒」。不像其他大部分寺院,如興隆寺,住眾是個別用齋或小團體用齋,香光尼眾佛學院遵循「過堂」的儀式。這是禪宗叢林定下的制度,所有僧眾一起以極為正式的形式用齋。霍姆斯・維慈描述了知名禪寺金山寺的過堂情況如下:
 
在齋堂內,也似在大殿中一般,每一個人都在那東西相向的狹長桌邊各有其位次。序職愈高,則愈坐近後邊中央,方丈所坐的台階,在一尊低佛像後面。僧眾需等方丈到來,起立以表尊敬。可是他們卻未能開始喫那些行堂已經替他們盛在碗內的食物。他們要先誦供養咒,然後侍者從佛像前碗內取七粒米,放在庭院中一個廊柱的小木板上。他彈指令餓鬼們知道未曾將彼等忘記。在諸有情中,餓鬼乃大多數禪門正統信徒所要超度的—施彼等食,為彼等說法,且以佛門行事之功德迴向給彼等,使彼等早日投生人間,甚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施了餓鬼之後,等待著的僧眾才可以開始喫早粥。在站於大門邊,僧值的注視之下,他們喫得很快,也很小心,而僧值則看看食物是否公平地都分配到。任何人若須添粥,可將碗推向桌前,而用筷子指著要盛到如何滿。所盛的第一碗可以剩下一些不喫,但第二碗因為是自己要添的,則必須完全喫完。
 
僧值也監視著是否一切規則都是嚴守,特別是肅靜的規則。……食時,他們不僅要肅靜,而且要集中心意於作「五觀」,那就是要感謝供給他們食物的人們,他們應視所喫得猶如藥物,而不當作是享受。食畢,乃念「結齋偈」。僧值也許要為這一天的行事作一些報告,此後即排班離堂,回到各自寮房①。(Welch 1967, p.58-62)
 
悟因解釋了她在香光尼眾佛學院制訂過堂的原因。根據《四分律》,食物是由在家信眾提供,所以應該平均分配。早期台灣經濟較差時,寺院資源稀有,有一塊豆腐或一節甘蔗可吃,都很難得,因此,僧眾的食物必須平均分配。但如今資源豐富,假如食物還像以前一樣平均分配,僧眾可能就不會在齋堂用完,而是帶回自己的寮房食用;有些人可能不會當天吃完,而會留到隔天才用。於是冰箱、微波爐和電子鍋都會一個接著一個地被帶進寮房,寮房很快就會變成庫房,這是違犯戒律的。
 
 
【編註】
①霍姆斯•維慈1988, p.71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