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下) —香光尼眾佛學院
香光尼眾佛學院課程



一直到1996年以前,香光尼眾佛學院都只招收尼僧團內部的尼僧,並不對外招收學生。由於學生都是出家人,因此沒有正式的入學資格規定。不過,當香光尼眾佛學院開始對外招收尼僧時,入學測驗就包含了口試和筆試。從入學測驗的內容和形式可以瞭解其入學資格。入學測驗從1998年1月18日開始實施,由三位佛學院行政法師主持口試。口試包含八組問題,藉此瞭解申請者的背景,並評估是否適合就讀佛學院。以下是口試題目,以及每道題目的佔分比例:
 
一、個人和原本寺院的基本資料(15%)
(一)為何決定要出家?
(二)曾在哪座寺院學習?
(三)是否曾離開原本的寺院?為何離開?
(四)原本寺院的人數有多少?是僧寺還是尼寺院?僧侶或尼僧人數各有幾位?住持是僧侶或尼僧?
(五)平日生活是由誰教導?教導方式如何?
(六)原本寺院的活動有哪些?你的執事是什麼?
(七)原寺院遵循何種修法?你自己的修行方式為何?
(八)請提供你的平日行程。你是否有時間自修?
(九)在原寺院如何用餐?是否遵循「過堂」的進食規定?
(十)幾個人共用一間寢室?寢室裡有哪些設施?是否有套房?
(十一)原寺院是如何維持生計,為僧伽提供哪些福利?
(十二)對你來說,適應寺院生活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十三)是否曾就讀其他佛學院?是否有畢業?在那裡學到什麼?哪些科目的成績最好?
 
二、動機:正確嗎?(15%)
(一)從你的觀點來看,出家人對社會有何貢獻?
(二)未來你希望對教育領域和社會有什麼貢獻?
(三)「修行」對你來說是什麼?你心中理想的修行生活是什麼?
(四)你對於生活當中要遵守戒律有何看法?例如,你對過午不食、耕作,以及尼僧和沙彌尼要分開生活有何看法?
(五)你對出家人應該如何進食有何看法?
(六)你對尼眾輪執有何看法?
(七)你曾讀過哪些佛書?
 
三、就讀佛學院:是否有極大動力?(15%)
(一)為什麼想就讀佛學院?想學些什麼?有什麼期望?
(二)為什麼選擇香光尼眾佛學院?對佛學院的印象是什麼?為何不選擇圓光佛學院或蓮華學佛園?
(三)你如何得知我們正在招生?
(四)你的師父是否准許你到這裡就讀?他們為何同意(或不同意)?你的申請表為何沒有師父的簽章?
(五)佛學院的生活和寺院不同,在寺院裡或許有私人時間,佛學院的行程是緊湊的,不只要上課,還有其他執事,不會有太多閒暇時間,你真的想要這樣的生活嗎?
(六)就讀香光尼眾佛學院時,你預期要做什麼調適?你預計會遇到什麼困難?假如你跟不上進度,會怎麼做?
(七)你保證會讀完五年直到畢業嗎?
 
四、處理事情的態度:是否正面妥當?(10%)
(一)對你來說,出家經驗中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麼?
(二)你曾遇到什麼挫折?如何解決?
(三)在佛學院中遇到不認同的事,會怎麼做?
(四)如果你無法適應每日作息、學習方法和輪執,你會怎麼做?
(五)在之前或現在的佛學院中,若發現理念和實踐起來有差異,你會怎麼做?
(六)在你之前待過的寺院或佛學院中,你認為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我們不會將你的回答外洩)?
(七)假如你沒通過入學測驗,無法就讀香光尼眾佛學院,你接下來計畫做什麼?
 
五、性格特質:是否有單純的性格?是否有極大的可塑性?(15%)
(一)你自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二)你的家人對你的影響有哪些?
(三)團體生活對你來說是否有困難?若有,你要如何解決?
(四)當有人糾正你的壞習慣時,你有什麼感覺?會有什麼反應?
(五)你有哪些習慣最難改變?你用哪種方式改變習慣?
(六)你的興趣和專長是什麼?
(七)來到香光寺或香光尼眾佛學院時,你注意到哪些特點?看到些什麼?
 
六、價值(10%)
(一)你人生當中最感激誰?為什麼?
(二)你最尊敬哪位法師?為什麼?
(三)你人生中最感到驕傲的是什麼?
(四)到目前為止,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五)你人生的座右銘是什麼?
 
七、身心健康(10%)
(一)是否曾得過重病?現在康復了嗎?
(二)睡眠如何?是否會失眠?
(三)情緒是否穩定?
(四)打坐時是否有特別的體驗或感應?(是否聽到或看到什麼)
 
八、情緒問題(涉及基本戒律的行為)(10%)
(一)是否有同性或異性密友?為什麼不結婚?
(二)你對出家後與男子發生性行為有什麼看法?
(三)是否曾有性行為?
 
口試後,申請者要接受筆試,內容分為三部分。前兩部分是從中國經典著作挑選兩篇文言文,為第一篇文章標出標點符號和分段,將第二篇翻譯成白話文。每一篇佔總成績20%。第三部分佔數比例最重,申請者要先讀過一段文章,寫下至少600字作文。作文要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書寫,題目如下:
 
我們在觀察「我」時,會發現所有組成元素都是無常的,包括身體、心靈、思想。身體會衰老、污穢、患病。心靈情緒為了應付周遭環境,會不穩定、無常,而且永遠都在變動。從感知和認知來看,真實的自我確實完全不存在。
 
學生通過測驗並錄取後,會展開一段長時間的學習。確切的學制隨著時代演變而有所改變。自1980年佛學院開辦起至1984年,採三年學制,一年兩個學期。1987年改成五年制,前三年稱為「三藏部」,後兩年稱為「專修部」。兩部的課程設計不同,三藏部的學生專注於學習佛教知識,適應僧院生活,學習執行不同的寺院執事,並透過心靈的培養,加深對宗教的信心。學生升到專修部後,將依照個人興趣從事行政、教育或弘法的工作。佛學院教育不但提供佛教的學術知識,也提供提升人間佛教事業的機會。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